作者:卢贤生 来源: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
是这巨人搀扶我逾越那险峻的路,依靠他的引路,我才能从艺术的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罗丹回国后第二年,完成他成名作《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一个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他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恣态。他的眼睛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刚从蒙味、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 |
![]() |
渐具有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 这本是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由于这座激像与真人一样大小,又十分逼真,引起对罗丹人体艺术的误解,官方评审会断认他是从尸首上模印下来的而拒绝展出,这使罗丹十分气愤。雕刻家布歇等同仁理解罗丹创作的思想感情。联合出面为罗丹申辞,要求官方重新对待罗丹的作—品,才使这尊划时代的杰作得以在沙龙陈列。这场斗争给罗丹带来了更大的荣誉。法国主管当局不仅把这尊雕像收进卢森堡博物馆,而且委托罗丹为未来的一座博物馆完成一件雕塑,题目任他自选。罗丹选中了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中的“地狱篇”,塑造了著名的、规模浩繁的《地狱 |
||
《青铜时代》 |
之门》群雕门饰。这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共塑造186个痛苦群体,其中有几尊形象后来发展成独立的雕像,如《思想者》、《三个幽灵》、《接吻》等。作品的中心主题是通过“地狱篇”中“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的含义,用多结构形式,和象征性构图,及真实人物走型,综合表达罗丹的哲学观点,把近代文明罪恶都集中表现在“大门”之上,刻画出为情欲、恐惧、痛苦、理想而争斗、并折磨着自己的形象,贯穿着希望、幻灭、死亡和痛苦等种种感情。 |
中的青年男女在走入地狱,一边是想吃人肉的饿鬼,其余部分包括地狱各色各样的恶人、奸贼、暴君、淫妓等等。 |
|
||
《地狱之门》 | |||
《地狱之门》 | |||
《地狱之门》 |
年之久。为完成此作,他画了无数草图,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这座《地狱之门》上的雕像。《地狱之门》体积为635×400×85厘米,原计划它应安装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后因政府战后财政紧缩,也没催他作完,直至他死后,也无法把原作翻铸成铜像。现存的《地狱之门》翻制品是由日本的罗丹艺术鉴赏家出资铸成的。 |
![]() |
拳头触及嘴唇的姿势以及绷紧的肌肉,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矛盾的心情。他注视着下面地狱所演的悲剧,对人间痛苦的原因进行思考。他同情、怜爱人类,但又无法对那些罪犯下最后的裁判。罗丹说它是“最痛苦的罪人和最不幸的审判者”。罗丹对于人体的特殊处理是以思想感情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思想者并不是但丁,而是罗丹自己。 |
||
《思想者》 |
一种鼓舞理性思考和人类进步的象征。1917年,巴黎人民在为罗丹举行葬礼时,把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灵柩安厝处的“伟人祠”前,充分表达对这位艺术家不朽的艺术业绩的崇敬。 |
《加莱义民》组雕上六尊雕像,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都站立着。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左边站立的一个紧闭双唇,两手紧握城门钥匙,显得情绪激动,他视死如归,步子走得十分坚定。右边的一个身体转向右侧,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对旁边的人说着什么。后边一个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另一个 |
|
||
《加莱义民》 | |||
《加莱义民》 | |||
《加莱义民》 |
年纪较轻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间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怖。最后一个人最年轻,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但他们都受到欧斯达治的鼓舞,紧紧站在一起。群像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 |
罗丹与印象派画家莫奈出生的时间只相差两天,两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他们还一起举办过展览。莫奈功成名就之后,在巴黎郊区的吉维尼盖了一个园林式别墅,天天在花园的凉亭里画池塘里的睡莲,一派与世无争的样子。罗丹常去吉维尼花园看望莫奈,似乎对莫奈这种表面上养尊处优,实质上是对纯艺术的不倦追求有些不满, |
||||
很多人喜欢把罗丹称为印象派雕塑家,因为他正逢印象派的时代,实际上罗丹与印象派是大不相同的。印象派画家只关心纯粹的艺术语言,马奈就明确表达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而读罗丹的传记就会看到他在艺术上的反叛与爱欲的冲动交织在一起。在罗丹看来,爱是一片朦胧,意识到了爱的存在,也就体验到了欲望的折磨。人们很熟悉罗丹与卡米尔·克洛黛的故事,这实际上反映了罗丹在私生活上与既定社会规范的对立,在罗丹的艺术生 |
|
|||
罗丹《手》 | ||||
活中,潜意识中的爱欲总是为他在艺术创造中的主题作了隐晦的诠注。 |
||||
罗丹《手》 | ||||
活中,潜意识中的爱欲总是为他在艺术创造中的主题作了隐晦的诠注。 |
||||
罗丹《手》 | ||||
活中,潜意识中的爱欲总是为他在艺术创造中的主题作了隐晦的诠注。 |
![]() |
对于罗丹所创作的有关男女情爱的作品,过去人们有更多的误会。罗丹自己也认为人们存在着“人性”与“兽性”的矛盾,因而构成了人间种种悲喜剧,有的人甚至不能自拔于“情欲”,他把这一些也归之于罪恶与痛苦的根源。尽管有人责备他的这件作品是替“色情”或“不道德行为”张目。其实罗丹意在传达一种带有悲悯的人性的展示,揭示人生除了被利禄所惑之外,生活中伴随着的情欲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或不幸,谁也无法避免。 罗丹试图从大理石中表达人类最真挚的情爱的形象,毫无猥琐与卑下的情调。这一类创作只有对生活进行深刻洞察的艺术家才敢于完美地去表现。在这一点 |
|||
《吻》 |
上,罗丹是充满信心的,他曾公开表示:“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 |
|
罗丹的一位好友回忆道: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在石料中幻视到美好形 象时才动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这种创作灵感的火花中闪现的艺术构思。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沉入遐思中的少女头像。她那恬静、执着的神情,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仿佛这些人物的内在精神被千年积淀的石质紧紧包裹着,给人以难 |
|
||
《沉思》 | |||
《沉思》 | |||
《沉思》 |
以捉摸的诱惑力。《沉思》只凿出了一个头部,没有凿出颈部,双肩和躯体,保留了下面一方块未经多少加工的粗糙石头,令人感到迷惑。它决不是一件末完成的雕像,而是作者故意这样作的。据罗丹解释:他想集中在“沉思”这一主题上,因而除了脸部神情之外,要抛弃一切无关的局部。他认为,在一些和主题无关的细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主题的阐述。艺术灵感顿促他雕凿到此部位而停刀,这就是罗丹在雕塑语言上的独特创造。 这尊《沉思》作于1886年,尺寸较小,75×55×52厘米。 |
|
![]() |
就是性格和表现,而且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因此,在罗丹的雕塑中,自然而然地人体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思想者》、《三个幽灵》、《吻》和《永恒的偶像》等等,都是用这种“语言”来露达人类的感情的。大理石《达尼娜》雕塑是罗丹中年时期的作品。那匍匐稍带扭曲的少女身躯,节律匀称,光洁细腻,线条流动,与粗犷的底座的形成鲜 |
||
《达尼娜》 |
明对比,产生坚软相间的美感。 |
|
葡萄藤。当一些妇女在展厅里看到这座雕像时,都惊叫到:哎呀,太丑了! |
|
||
《欧米哀尔》 | |||
《欧米哀尔》 | |||
《欧米哀尔》 |
像:如巴尔扎克、雨果、萧伯钠、莫扎特等,其中最为著名并引起极大争论的是晚期作品“巴尔扎克像”。此尊塑像是罗丹接受作家左拉的委托,为当时作家协会所作的。罗丹保证18个月完成任务,并预支了10000法郎的稿费。可是罗丹用了六年时间才完成。 |
![]() |
《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 |
||
《巴尔扎克像》 |
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周年。 |
|
欧美国家的个人博物馆为数不少,但是能在生前享受这种荣誉的实在寥寥。而罗丹还在世,他的博物馆就巳建立起来了。可是,这里面包含着他多少苦心。罗丹博物馆,坐落在巴黎市区的瓦雷纳大街,一座老式的两层小楼,楼前拥有草坪,楼后带有花园。早年这是一座修女院,后来成为比隆么寓,1880年,罗丹租用了楼下的几间房间作为工 |
|
||
巴黎罗丹博物馆 | |||
巴黎罗丹博物馆 | |||
巴黎罗丹博物馆 |
作室。晚年罗丹感到已临垂暮,急于把自己的作品捐赠给法兰西共和国,请求政府将比隆公寓就地辟为罗丹博物馆,谁知事情一拖就是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就更无人过问了。1916年9月13日,76岁高龄罗丹重病昏迷而复醒之后,法国美术部派人到床前,与他签订协议,接受罗丹的捐赠。罗丹捐献青铜、大理石作品各56件,石膏作品193件,泥塑100件,草稿和素描2,000多件,另有他收藏的古希腊作品和德加等人作品多幅,改建比隆公寓为罗丹博物馆。到翌年十一月,时值笫一次世界大战,环境恶劣,他在饥寒之中与世长辞,结束他辉煌的艺术生涯。 |
上一篇:无
下一篇:米开朗基罗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