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时尚网 6月16日,呈-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展(以下简称“青推计划”)暨中国雕塑鉴证备案中心启动仪式在仁艺术中心举办,邀请了蔡志松、陈融、董博泉、金钕、潘松、UNMASK、王立伟、王伟、吴彤、张伟等十位雕塑家参与。作为中国雕塑学会主办的青推几乎,与其他青年推广计划有何不同?通过青推计划试图向建立怎样的价值评判体系? 青推计划“再启程” “再启程”,青推计划负责人之一吴洪亮对此次活动的理解。因为青年推广计划2009年由唐尧、吴洪亮、潘松等策划,“当时找了一个老板给三十万,我们最终根据学术标准评选出优秀作品”,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说。展览此后在常熟、南通、上海、福建、广东、武汉、四川等地进行巡展。在展览过程中,金钕、董博泉、陈融、文豪等一批青年雕塑家涌现,这样的局面也是策划者们最希望见到的。 “最初中国雕塑学会做青年推介计划的主要原因还是近十几年来,没有出现新的、有影响力的雕塑群体,除了像向京、蔡志松等艺术家个案。”吴洪亮介绍说,而在此之前,雕塑家群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1992年的“首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和1994年的“雕塑1994”展览,是被屡次提及的两个展览,以此为开始,新一代雕塑家也开始建构,傅中望、隋建国、张永见、展望、姜杰等雕塑家成长为雕塑界的主力,很长一段时间内雕塑展览上都有这几位雕塑家的身影。 “雕塑人才断层”,很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近十几年的雕塑界发展状况,而之所以这种状况,吴洪亮分析说,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一、雕塑创作的独立性被今天当代艺术侵吞,开始变得边缘化,在雕塑面貌不太清晰时,雕塑家好像不是那么有利;二,雕塑在市场上表现一直差强人意,包括雕塑的创作本身的问题,也有雕塑投入大、周期长、收益少;还有雕塑具有可复制性等因素。”这种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雕塑的创作和发展。而雕塑在当下所处的尴尬局面也是促成青推计划的重要原因。 “当初我们没有资金做宣传,就是请专业的人来看,其次可能利用一些个人资源,因为我做美术馆,唐尧老师做刊物时也有很多资源。”他们随后把50个艺术家的100件作品带到了全国十个省市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展览,从常熟到南通到上海,然后去广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地。 “做完之后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吴洪亮这样描述。在2011年中国雕塑大展中,30位获奖艺术家中有11位来自青推计划,他们很多是80后;而在此之前的2008年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中,30名获奖艺术家的年纪都在40岁以上。而且,在雅昌主办的2013AAC艺术中国评选中,中国雕塑学会荣获年度特别贡献奖,“我特别看了在获奖词,里边特别介绍了青年推荐计划,我很感动,得到了业界、朋友的支持。” 所以,顺理成章地,中国雕塑学会开始了青推计划的第二季,第一次展览选取了青年雕塑家中比较成熟、知名度比较高的十位艺术家,其实这并非策划人他们最早设想的,“我们计划第二轮以做小展览为主,根本不做大展览,两三个人的小型展或双个展。我们希望不断做这些小的展览,等可以做大的再做。”因为跟雅昌的合作,所以他们稍微调整了一下展览思路,但接下来,他们希望还是坚持自己的节奏,以小展览为主。将青年雕塑家推向哪?市场or学术 “青推计划核心问题就是青年雕塑家的发现、展览、创作、推广,帮雕塑家梳理他们的学术思想,包括推荐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主要是给他们做推广工作。”吴洪亮介绍说,“第一步让他们坚持当一个雕塑家,它们需要非常多的精神上的鼓励,提供展览的机会,推介计划的过程就是关注这些有才华的艺术家。第二步,保持他们旺盛的和敏感的创作,很多艺术家最好作品就是毕业创作,之后就不怎么思考和创作了。” 这样的说法似曾相识。从2010年开始,推广青年艺术家的项目似乎集中迸发,青年艺术100、“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以下简称“CYAP”)、新星星艺术节,在加上之前就存在的大学生提名展,成为近几年现象级事件,它们也都推广年轻艺术家。 虽然都以发现、发掘年轻艺术家为目标,但所采用的方式不同。“收藏是对青年艺术家最大的支持”,青年艺术100策展人宋继瑞曾在一次讲座时说,现在这种说法已经成为很多人认可的说法,也是很多年轻艺术家项目的主打方向。“青年艺术100这几年的销售情况不错,它背后其实是艺术消费的观念,对象以白领为主,价格多在五万以内。”长期从事艺术品交易的刘先生说。宋继瑞也曾对2011年的销售情况做过统计,定价在5万以下的作品成交率在86%左右,1万3千以内占所有销售总额11.6%,1万到2万22.1%,2万到3万18.6%,3万到4万24.5%,4万到5万是8.1%。4万以内其实78.6%,4 到10万是18.6%,10万以上是4.6%。 对于商业、资本,吴洪亮他们并不反对,“资金也是个好东西,会帮助我们来呈现对某些东西的判断,前段时间齐白石作品拍卖了4.255亿的时候,我的电话被打爆了,甚至我跟国外美术馆的馆长吃饭第一个问题就是问这件事,我觉得挺好的,帮助北京画院、齐白石宣传和推广,我觉得雕塑也需要这样的过程。” 同时,吴洪亮对资本的利弊看得很明白。“因为资本,很多年轻艺术家被侵扰不能安静创作,他们的认知也会被扭曲,昨天还卖一万块钱一件,明天发现需求旺盛就卖十万一件,市场不好又卖回一万,发现作品没人要了。”很多人至今还在还十年前的“债”。 只要对资本的认知清楚,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专业机构的失语。“中国的美术馆要发出权威的学术声音,专业机构的失语造成今天市场偏离学术的乱象,这不是市场或做局者的错,是学术机构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长期观察市场的潘先生说。 “艺术是猫,商业是狗”,有人曾用这句话来形容艺术和商业的关系,狗天天缠着人、追逐人,商业也是如此;而猫虽然是豢养,但它永远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主人还要去讨好那只猫。 吴洪亮现在的身份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而且他骨子里也希望离市场稍微远点,这也决定了青推计划从开始就远离市场,“我希望青年艺术家在学术的充分认定之后让市场去追逐他,而不是说为市场做一个产品,然后让市场消化他,这是两种状态,包括我做的展览都很少有大量的商业因素在里面。” 相比现在大多数青年活动的轰轰烈烈,青推计划讲究的是稳健,因为中国雕塑学会本身是一个学术机构,主要做侧重学术部分。同时,他们强调对青年雕塑家有帮助,可能不是帮他们卖掉作品,而是提出建议,让他们具有变成更完整、作品更完善的艺术家的能力,这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完善的。以青推计划建立学术范例引导市场 相比青推计划第一季,第二季有了一些调整,分成两个板块:一个叫“进入美术馆收藏体系板块”,希望中国的艺术机构要在他们刚刚成熟、市场价格不是特别高,还有一定对学术需求的时候,对年轻雕塑家的作品进行收藏。其实这部分在第一季的时候也有展开,但并未形成成熟的操作模式。2012年1月8日至2月 13日,青推计划在今日美术馆展出,地点在2号馆2层和3号馆1、2层,如果是商业展览考虑,那场租费用就是很大一笔开销,但今日美术馆仅收藏了 UNMASK、文豪等人的方案,“我觉得这是一个作为学术机构应有的前瞻性,也许五十年后发现他们是最聪明的。”吴洪亮说。 另一个叫“持续性发现新艺术家过程”。唐尧、吴洪亮他们这几天在看全国各大院校毕业展,希望选择新的艺术家进入系统,当然也会有部分艺术家因为工作、生计等问题不做雕塑,自然就淘汰了,“整个系统变成一个活水,而且有层次的活水。” 中国雕塑学会希望将青推计划做成一个学术范例,尽量少受市场影响。同时希望以学术来引导市场,而不仅任由市场炒作,避免造成市场的单一评判标准。 随着青推计划的逐步进展,也开始逐步得到了一些成效。参加第二季青推计划的陈融,此前也参加了第一季的活动,他认为:“这个计划最大的意义是在于,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有信心继续在雕塑创作这条路上走下去。现在依靠雕塑创作能维持自己生活的人,可能也只有一两个,我们班有18个人。”这种情况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高校中,都普遍存在。 青推计划这种重研究、轻市场的选择,可能并不仅仅是吴洪亮、唐尧、潘松这三位策划人的个人决定。他们三人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国雕塑学会的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当年注册时候的业务范围是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其组成人员也都是刘开渠、程允贤、王克庆、潘鹤、曹春生等中国老一辈雕塑家,这也就决定是这是一个社会学术团体,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学术”开展、组织的,这个词也成为在采访曾成钢时最多被提到的。 “作为一个学会必须学术立会,有了展览才能把广大的艺术家的状态调动起来,因为如果没有展览、作品来说话,就无法开展相关研究,学会存在的意义就是基于雕塑家和作品而存在。” 曾成钢特别强调说。 在雕塑市场开始逐渐好转时,中国雕塑学会试图通过包括青推计划的项目,建立自身的学术体系,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市场之外建立另外一种标准,虽然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冲突的。“希望年轻艺术家的市场是一个平稳的状态。如果有学术的引领,艺术家可能会冷静地对自己有判定,因为学术不仅仅是表扬,很重要是批评,而市场只会告诉你卖不掉,这是不一样的。” |
||||||||||||||||||||||||||||||||||||||||||
|
||||||||||||||||||||||||||||||||||||||||||
上一篇: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