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建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艺术区,谁是主角,一直就是个矛盾。”黄锐说。现在他已经搬离了798。 郝光等人曾经设想由798园区内的艺术家成立一个管理机构,但一直未能实现。而作为管理方的七星集团则成立了一个“专家指导委员会”,但郝光等十多位受访者均表示,这些专家中,没有一位来自798。 “艺术区的事,应该是这里的艺术家说了算。可是你看现在,798都乱成什么样了?谁来保护艺术家的利益?”郝光质问道。 “没有了艺术家的地方,还是艺术区吗?” 今年的艺术节刚刚结束,798内到处还留有艺术节的影子。数目众多的游客、随处可见的商业广告、三三两两的地摊,都在见证着798的繁华。 腾空的管道,部分被包上了一层白铁皮,部分保留原有的油毛毡外表,黑白相映,很是扎眼。路面及部分基础设施也处理得极其现代化。沥青路面、橱窗玻璃、造型各异的路灯,都表明这里与北京其他繁华地段日益趋同。而在798内最重要的“大通道”中,地面铺了大理石,墙壁镶了玻璃橱窗,顶上则是各种灯光,过道中还有工艺品和服装的摊位。要不是北端的几个机器阀门和一个空间的车间大铁门,还留有历史的沧桑感,整个“大通道”的布置,看上去与任何一个闹市没有二致。 这些,都是那1.2亿元资金的改造成果。 一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美国学生对此感到有些失望,他本想看到原汁原味的旧工业气息,可现在看到的却是毫无特色的现代布置。 而郝光则这样评价:“这里很像是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在打造一个两星级宾馆。这里可能会变成一个旅游经典,一个很好的公园,一个商业中心,但它再不是798了。” 他非常想念早期的那段时光。作为“798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自己改造的“火车头库”中,完成了《婚礼在血泊中永恒》等大型作品。“那是一个平和的、纯艺术的、发展的和开明的时期。”郝光说。那时候,他可以一个人静静坐在他的玻璃房中,晒晒太阳,看看落叶,听听鸟叫,而如今,他一听到电锯声、人群嘈杂声,“心里就乱糟糟的”。 一位画商也抱怨这个地方被搞得“非常恶俗”。他本想在这里培养一些高端客户,但入驻两年,画基本还是被以前的客户买走。 游客不能开车进入园区的规定,也被他诟病。“高端客户哪个没车?798这么大,要让他们走着进来,或者坐着电瓶车进来,很多人宁肯不来。” 不过,政府和企业则有自己的逻辑。在798奥运接待开放日这天,朝阳区区委书记陈刚就曾表示:“北京有什么地方值得关注?我希望大家能记住我们的口号:长城、烤鸭、798!”而企业,则致力于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展览展示、交易拍卖的平台”。耐克牌的鞋子、Diesel的裤子都在这里大放光彩。索尼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多家国际品牌都曾在此举行过宣传推广活动。“798艺术区品牌已经形成,它已经成为崇尚时尚商家的首选。”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材料上写道。 如今,转租画廊的广告随处可见。这或许和金融风暴的大背景有关,但在郝光看来,这里的一切都离艺术很远了,因此,艺术家只能选择离开。 “早期的798人中,大部分都把工作室搬走了。留下的大多是画廊。艺术家正在流失。”郝光说。他的说法得到不少早期798人的认可。一位最早入驻798的女艺术家表示,和她同期来到这里的20多人,现在所剩无几。但朝阳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锡俊则表示,艺术家的此种行为属“自由流动”。 如今在798周边,兴起了一些新型的艺术区。草场地、环铁、北皋等地已经小有名气。 发生在798的故事有点像美国的SOHO区。这个位于纽约市曼哈顿西南端的小社区,因其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而著称。这里曾上演过类似的故事:艺术家租赁、拆迁、艺术家保护、商业、租金飚高、艺术家出走、蜕变。 一些人走了,一些人来了。但郝光对这地方已经“有了感情”,不想搬,要和七星集团“死磕”。他期待着政府有所动作。 “没有了艺术家的地方,还是艺术区吗?” 他叹息道。 而在著名艺术家艾未未看来,“商业化发展,艺术家撤离,符合经济规律。但艺术家才是798艺术区的核心,如果艺术家的利益能够得到尊重,798还能走得更远。”文/郭建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