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辉  来源:上海金融报

    “我们这儿也有文化创意产业了!”一个文友骄傲地告诉我。他所在的城市靠近上海,是一座文化名城。城市不大,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没想到从来都不缺文化的该市市民,会为多了一两处“文化创意产业”而自豪。

    最近有幸去该市出差,参观了文友引以为豪的两个创意产业园。其中一处刚刚兴建,据说是一个旧工厂改建的。产业园里的建筑都是以前的旧厂房,空气中还飘散着些许水泥的气息,车间的外墙上“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标语依稀可见。进去看了看,大多数房间空空荡荡。偶见一两个艺术家模样的人在里面休闲,也看不出是那方面的“家”,就发型而言估摸着是画家。

    “你们也是搞创意产业的?”来到业主招商办公室,听说是同行,里面几位一愣,继而很职业地笑了笑。

    “文化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这是一家权威刊物发布的信息。难怪现在经济上了些档次的地方,都争先恐后地搞创意产业。不过每每被问及何为“创意产业”?我们这些业内人士都给不出一个简单明了的名词解释。好在有几位老兄英文尚可,用中文夹杂英文解释一番,倒也让人云山雾罩之中有些肃然起敬,不敢再问。

    从那座破工厂出来,来到另一个创意产业园,远远望去,我们发现这也是一座破工厂。进去之后,园区里看不到几个人,好在“车间”里人气还行。有手工做陶瓷的,有搞广告设计的,当然最多的依然是画家们,他们另类外形很能给园区增添光彩。另外许多房间门口停着生锈的28载重自行车,有“凤凰”的,也有“永久”的,随行的一个画家觉得这样看上去很艺术,不由让我后悔去年将家里那辆老“凤凰”卖了废铁,假如一直放在客厅里,很能显出几分艺术品位。

    在一般人印象中,艺术家大多卓而不群,不喜欢群居;另一个印象是除了极少数幸运儿,艺术家大多很穷。没想到把那些独居的艺术家集合起来,就能形成产业,创造GDP。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创意可言,都是北京798的克隆版……”参观完毕,一位资深创意家先生不屑地说。

    北京798艺术区创建于2002年,场地是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而798的创意又借鉴了纽约模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市将苏荷区改建为文化艺术区。

    据说798的夜晚比白天热闹,酒吧、咖啡厅坐满了人,这些人不一定都懂艺术,却被艺术吸引到这里来消费,于是产生了GDP。我们参观的那两个创意产业园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人气,不过打着“和艺术家同居”的旗号,周边原本不值钱的楼盘大大升值了,所以也产生了GDP。

    “艺术带来了人群,人群带来了经济,经济把艺术驱逐”,有人这样评价纽约苏荷区。好在我们国人比较坦荡,直截了当奔经济而去。至于艺术,无非是抛砖引玉之“砖”。

    想想真幽默,一个旧工厂变成了创意产业区,很快就有许多个破工厂也“创意”了。创意就是模仿,这大概也算一种名词解释,好在业内人士中没有“傻小孩”,不会大声说“皇帝没有穿衣服”。

    “我们出来干这行太晚了,估计再去搞克隆就没饭吃了……”老板遗憾而忧郁地说。



上一篇:中国艺术家的“暧昧身份” 东西平衡中抓机会
下一篇:贪官何以收藏假字画 只为难以抵制的高雅诱惑


相关新闻

150件中阿艺术家作品亮相千年瓷都

佚名

 

装置和行为艺术家莉莉·雷诺-德瓦尔获杜尚奖

佚名

 

英国公众发起寻找女性雕塑活动 打破艺术创作中的性别不平等

佚名

 

英国艺术史家、原泰特美术馆馆长艾伦·鲍内斯辞世

佚名

 

247万!国外艺术爱好者烧毁原画4倍价格卖出电子版

佚名

 

雕刻在木板上的敦煌艺术

佚名

 

天津启动创意城市艺术计划 让艺术“邂逅”生活

佚名

 

胡润“全球艺术榜”公布 大卫·霍克尼居首

佚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戏曲学院携手举办弓弦艺术节

佚名

 

中青年石雕艺术作品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出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