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佳和 来源:东方早报 红坊园区的“画廊联盟”,让一贯以松散的面目示人、各自为政的上海当代艺术界有了一些“抱团取暖”之意。高剑平 图 资金不足、拍卖行的挤压等一直困扰着国内画廊业的发展。高剑平 图 国内的画廊业,一直“活得有些窘迫”。前不久,在上海红坊艺术园区成立的“画廊联盟”由艺博画廊、华氏画廊、视平线画廊等7家画廊组成,在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画廊协会的上海,这个完全民间自发组织的成立,让一贯以松散的面目示人、各自为政的上海当代艺术界有了一些“抱团取暖”之意。 徐佳和 在全世界主要商业活动中,艺术品交易是最不透明也是管理最松散的一种。画廊行业既担负起精神产品的外衣,又要行商业之实。拍卖行里飙升的价格,鼎沸的人声,一掷千金的买家,被捧成艺术明星后即刻翻脸奔着更高的价格而去的艺术家,只有存在性而没有没有深入到产业具体实施步骤的政策……这些,都让国内画廊业“活得有些窘迫”。 前不久在上海红坊艺术园区成立的“画廊联盟”由艺博画廊、华氏画廊、视平线画廊等7家画廊组成,在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画廊协会的上海,这个完全民间自发组织的成立,让一贯以松散的面目示人、各自为政的上海当代艺术界有了一些“抱团取暖”之意。 试图取回画廊话语权 画廊联盟发起人、视平线艺术总监吴从容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联盟是一个分散独立又彼此有联系的组织,而绝非一个利益联盟,他们希望能够在国际艺博会上有共同进退的默契,在充斥着傻笑和政治波普图像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取得原本应该属于画廊的话语权。上海历史悠久的商业文明氛围孕育出的是一汪一览无余、泾渭分明的“清水”,这样的清水本应成为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主流。风生水起,一呼百应,风卷残云般弃商业规则于不顾的草莽风格不仅仅伤害的是艺术家,也伤害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的健康。七家画廊组成的联盟只是一个善意美好的开头,他们希冀着更多的上海画廊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共同抵制西方当代艺术的“尾气”,坚实上海画廊行业——这个原本在艺术品交易领域内立于一线位置的行业的规范和地位。吴从容笑谈:“做画廊那么多年,推出那么多艺术家,你们是第一家来采访我的媒体。”而在成熟的西方当代艺术产业链里,一个与之同等地位的画廊往往“跺一跺脚,艺术界都会感觉到震颤”。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都无法跳脱开画廊业的发展。中国内地的画廊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全球艺术市场萧条,亚太地区笼罩在日本泡沫经济之后的阴霾之下,中国的艺术生态还未得到西方社会的眷顾。画廊业初期的开荒人,如澳大利亚人布朗,1991年他在北京使馆区做私人艺术品买卖,随后创办红门画廊(REDGATE GALLERY),实行国际化的签约代理制度,画廊在成立之初以餐厅的名义登记;在上海,瑞士人何浦林首开的香格纳画廊——SHANHART,则注册为礼品店,展厅只是波特曼酒店里的一堵可免费使用的白墙,最终,画廊在“走廊展厅”存活了下来。此后,“画廊”这个新鲜名词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地以各种形式落地生根。至今,何浦林在夏日的骄阳下满头大汗地骑个自行车做运输工具,自己背着画作进进出出的朴素的生意方式,还依然留在许多在香格纳画廊里售出第一件作品,而如今已经成为知名艺术家的人心中,并得到他们的认可。 上海艺术博览会创始人钱建群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回忆,1997年底举办的第一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参展对象中的70%都是以艺术团体形式出现的美协、学校等等,没有画廊。彼时的艺术品交易,还处于“地下”的状态,怎样从地下转到地面上,这就是画廊业兴起的意义,艺术品也只有进入市场,才能极大地激发创作力。钱建群向当时的领导保证,2-3年后,参展艺博会的对象,将会都是画廊。经过1998年的酝酿阶段,1999年之后,上海的画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当时,开了一次台湾画廊与上海画廊两地画廊参加的研讨会,那时候上海画廊连与艺术家签约后如何分成都不知道。而当时的台湾画廊已经十分红火,参加研讨会的包括亚洲艺术中心、诚品画廊、大未来画廊、现代画廊等等在内的十家台湾最前线的画廊。”上海方面与会的画廊有艺博画廊、华氏画廊、东海堂等等,现今,其中的好几家画廊坚持下来,已经占据了上海一线画廊的位置。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艺术家李磊第一次听闻到所谓画廊的概念,最初是知道一些美国艺术家没办法在美术馆做展览,只能在画廊做展览,还以为画廊是小型的展览馆。“直至1980年代后期,才知道画廊原来是经营艺术品的地方,是一门生意。因为画廊做得比较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生意是有生意的规律的,画廊必须有好的艺术家,但毕竟经营画廊是一门生意。”好的画廊要有艺术风格上的定位,代理的艺术家也比较整齐,画廊空间陈列悦目,真正好的画廊还必须有好的销售和社会影响力,“这一点直到2000年之后,才有了清醒的认识。”李磊说。 一位画廊主的遭遇 对1998年伊始就开始进入画廊行业的赵建平而言,现在自己手头经营的那些艺术品买卖业务与现行的政府政策、“天价”拍品随时出现的拍卖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一句话来形容。 1998年,上海的画廊业尚在酝酿之中,上海艺博会也才刚刚举办了第一届,赵建平以浦东农业银行东昌支行行长、全国劳模的身份,转行进入画廊业,在尚未全部开发的浦东陆家嘴花园石桥路创办上海艺博画廊,最初,凭的完全是自己的兴趣,多年收藏,以及与艺术家之间的良好关系。“我对市场还是有点感觉的。我干金融出身,放贷之前肯定要评估风险。当时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继开放了,买认购证的股民已经掘到第一桶金了,拍卖行也响槌了,市场很活跃,赚钱效应很明显,油画,相比中国古代书画的市场,还差一大截。这里就有艺术市场的盈利空间。” 一个超级画廊并不需要一个商学院或艺术硕士的头衔。所凭借的,是大量的运转资金,良好的人脉关系,选择艺术家的眼光,对收藏家的积极攻势,以及对品牌宣传的了若指掌。 赵建平以画家夏俊娜为第一个展览的《青春组曲——夏俊娜作品展》办得十分成功,作品被订购一空。画展结束后画廊就跟夏俊娜签了协议,买断了她3年的作品,这也是赵建平主持画廊浓墨重彩的一笔。保守的状态下,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应该以每年10%的增幅递增,赵建平曾经认为,与夏俊娜的合作是国内画家与国内画廊签约甚少的年代里,一个良好的合作典范。但是在2003年,北京环碧堂的李国胜以翻一番的高价挖走夏俊娜之后,经过北京艺术经纪人伍劲的包装经营,夏俊娜的价格更是“一飞冲天”。而她若留在赵建平手里,以起始价格6万-9万元人民币,一幅作品最多也就20来万。与夏俊娜的合作与解约,确实可以视作国内画廊与国内艺术家合作的典例,即,未出名时,你是我的救星,出了名,就可以解约跳槽。而其中是不是会提早甚至彻底消耗掉艺术家的未来,并没有人会真正关心。现在,夏俊娜的作品在拍卖行里一蹶不振,偶有出现,波澜不兴。而赵建平,遇到当初夏俊娜的买家,都会不自觉地抱歉几声。 2001年画廊举办的《学院非学院》画展,参展画家中有罗中立、张晓刚、曾梵志、王玉平、王岩、王易罡、俞晓夫、何多苓、王广义、许江、方力钧、陈均德、毛焰等,当时所有作品的总价位也就是400万元,而现在,根据拍卖市场的价格,这些可能超过两个亿,增长了50倍。无锡有一位收藏家当时买了曾梵志的一幅作品,14万元,2006年他拿到拍卖行,成交价是1270万元。还有一幅刘晓东的作品,当时他花7.5万元买的,后来以370万元拍出。但这些拍卖价格再高,与画廊也不再有任何关系。 赵建平一路过来的遭遇,基本可以折射出画廊业所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与一件艺术品最为相关的四个因素——艺术家、画廊、收藏家、拍卖行统统出现了。 |
||||||||||||||||||||||||||||||||||||||||||
|
||||||||||||||||||||||||||||||||||||||||||
上一篇:全球经济放缓未影响艺术市场持续繁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