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波 来源:中华书画网
当为数不少的中国艺术家不得不在地下状态的小圈子内展出试验作品,陈逸飞甚至不满足于商业画廊提供的职业舞台。他拍电影--“画家电影”,他生产时装--“行为艺术”,他训练模特,他承接环境设计和装潢业务,他甚至拥有两个关于艺术和时尚的网站--他把这一切称为“视觉产业” 陈逸飞50年前选择绘画的时候,他的父亲以为“画家”二字意味着一贫如洗。但是等待陈逸飞的一切恰恰相反──他如今签约于极富盛名的英国Marlborough画廊,同时保持着华人画家的最高拍卖纪录。 除此之外,陈逸飞拥有自己的企业──逸飞集团。这个注册资本4000万元人民币的集团性企业汇集了服饰、影视、广告、装潢、模特经纪和网络等多种文化性的经营项目。 他也拥有时下最热门的东西──网站,一个页面设计相当讲究的时尚网站。他现在愿意谈论接触网络的时间是多么的早。“5年前,中华网就曾与我联系,讨论建设国内关于艺术的网络平台的可能性。我当时意识到这一定是一个大的趋势,因此萌生了自己建网的念头。1998年,我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自己投资做这件事情。”接下来,陈逸飞找到了几个小有名气的设计师,进行网页的设计。随后安排的是技术人员的位置。一年以后,网站基本成型。下一步,陈逸飞想到的自然是风险投资。 2000年5月10日,尽管国内的服装业并不景气,上海市国际服装节还是被操办成为异样隆重的海派节日。开幕式上,从大大小小服装企业的老总当中走出来的第一个发言者就是被称作画家的陈逸飞──但这并不让人觉得有多么意外。一段时间以来,陈逸飞更以服装业新星而不是以画家为人所知。据陈逸飞提供的材料,上海逸飞服饰公司自1998年3月在上海开出第一家专卖店起,当年实现销售额2000多万元,1999年的销售额增至5600万元。无论如何,纪录不坏。2000年,他们计划实现的销售额将增至8500万元至一亿元。 这样的成绩将带来多少利润?陈返飞穿着得体,举止优雅,总是尽量满足记者的要求,但是对于公司的关键数字,他守口如瓶。经营状况在集团内排名靠前的还有逸飞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和逸飞新丝路模特经纪公司。其中,据子公司经理介绍,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去年的营业额约为1000万元。此外,先后筹拍的几部电影,陈逸飞直言并没有多少盈利。他愿意透露的是:“我们的公司到目前为止没有亏损,即便是1998年成立的网络部也有盈余,利润来自为其他企业进行网页设计。公司的收入全部投入再发展。” 陈逸飞的网张得很开,对他而言,现在做生意与当初作画,有一点是相同的:都得找到买家,都得清楚买家的需求。清楚之后,就可以生产了。当陈逸飞的画作甚至被印制在苏黎士银行的财务报表时,陈逸飞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别的。 众所周知,哈默的出现是陈逸飞生活中的重要转折点。1982年,赴美3年的陈逸飞得到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的赏识,签约于哈默画廊,从此开始被西方所接受。 怀旧意识、老上海情结、浪漫写实主义……有意无意之间,陈逸飞发现并提供了西方认可的话语符号──“市场”承认的艺术品。陈的画作在市场上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虽然与Marlborough画廊的协议并不公开,收入情况和个人资产数额也都秘而不宣,但毕竟作品销售记录是看得见的:与哈默画廊签约的12年当中,他一共售出500多幅画。1991年到1998年,陈逸飞仅33幅拍卖成交作品的价值就已接近4000万元人民币。 “没有哪个画家不想卖画,即便梵高也不例外。只不过后人为了商业上的成功,把他重新包装成一个画神。”陈逸飞说。“时代在前进,你不可能叫现在的艺术家做所谓你们要求的梵高一样的艺术家。如果还在留恋过去,那就是保守。” 陈逸飞确信,纯粹艺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或者,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与商业绝缘的所谓纯粹艺术。也许对他而言,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商人,没有买主的艺术品一钱不值。于是,当为数不少的中国艺术家不得不在地下状态的小圈子内展出试验作品时,陈逸飞甚至不满足于商业画廊提供的职业舞台。他拍电影──“画家电影”,他生产时装──“行为艺术”,他训练模特,他承接环境设计和装潢业务,他甚至拥有两个关于艺术和时尚的网站──他把这一切称为“视觉产业”。 这一系列向商业领域的突进被包裹在“大美术观”之下。陈逸飞试图向记者说明,照相术等新技术的发明以及应用正在不断取代绘画等传统艺术的功能。当代的艺术家,应当尽可能地利用摄影、影视、时装等新的载体,使自己的艺术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观点的实质其实是,艺术应当以各种形态被批量生产。 生产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们的服饰公司学习其他外国的服装品牌,先有概念,这个概念出自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文化人,然后再有班子,再有人,再来做产品,再有自己的产业。然后再不断地展开。所以我们不同于国家的企业,他们是先有工厂,先组成一个班子,再有产品,再创品牌。”陈逸飞的设想是把在绘画上积累多年的品牌资源转移到所谓的“视觉产业”的各个领域,以产品的形式大量变现。逸飞服饰公司的业绩或多或少得益于此。 与原先的绘画作品相比,“视觉产业”可以突破产量和价格的限制。“说到底,商业只不过是一种流通的机制”。陈逸飞绝不排斥把产业化和商业化作为他的艺术的传播方式。在这个层面上,艺术直接等同于商品。销售额和利润顺理成章地成为艺术价值的对应物。“艺术的实现方式已经变了。”他说。 真的变了吗?很难说。我们注意到的是,在关于艺术与商业的悖论当中,陈逸飞展现了他的一整套选择。无论是作为画家还是作为商人,陈逸飞始终听从市场的指示,并已获得了成功──如果成功用市场标价来衡量的话。 陈逸飞简历 1946年 生于宁波 1968年 成为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首批专业画家,曾赴北京绘画领袖头像 1982年 与纽约哈默画廊签约 1991年 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佳德士秋拍会上以135.5万港元创下纪录 1993年 为筹拍电影《海上旧梦》成立“逸飞工作室” 1994年 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立,拍摄一系列影视作品 1995年 逸飞新丝路模特经纪有限公司成立。 1995年 与英国Marlborough画廊签约 1997年 成立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创立LAYEFE女装和LEYEFE男装服饰品牌 2000年 推出网上销售 摘自《财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