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雕塑鉴赏知识 雕塑鉴定常识 作者:佚名 热度:
二、鉴赏与识辨
1、注重艺术共性与刀工
前面讲到“互证”。互证有浅层次的,那是表面文章,即用同一作者的两件不同材质的作品,进行对照。深层次的互证方法,则注重作品的艺术共性与刀工。
明清时期的竹雕艺术,共性非常明确:它是以各种造型的竹器为载体,把一幅幅精致的“竹画”,端呈在人们面前,供人们欣赏。这些很特殊的画,与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一样,讲究画面的意境,讲究诗、书、画在同一画面的和谐与统一,书卷气很浓厚。今天,海内外收藏家之所以看重明清竹雕作品,也就是看重这些竹画。它们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同时代的著名书画。究其原因,收藏界很多有识之士也都清楚,那是因为中国在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师,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其中一些文化修养很高的知识分子,爱好雕刻成癖;“三朱”、濮澄等只是他们当中的突出代表,这些文人更时常有有些立意清晰的作品问世。从清末开始,这种奇特的现象便逐渐消失了,竹刻再也没有“辉煌”过,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2、对时代特征的辨析
在古玩的收藏、鉴定中,“断代”非常重要。因为,判断出某件收藏品是什么朝代或什么时期的物件,就基本上确定了它的价值取向;在古旧竹雕中,由于作品署款的很少,“断代”有时还能进一步帮助人们确认它是哪一位名家大师的作品。
对收藏物的出产年代景象判断,关键在于熟悉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对明清时期竹雕作品时代特征的辨析,我们可以从艺术风格、色泽、工艺等三个方面着手。
关于艺术风格,应该从总体上察看。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烂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艺术的特点在于它能够独立发展,不随政权的兴衰、更迭和某个人喜好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明清竹雕艺术中,有些长期的独特风格,它的变化缓慢,能恒存几个时代。所以,我们在鉴定时,就不能太绝对化;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竹雕作品的色泽上的辨别,一般来说,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也愈深。但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该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黄色,越到后期,色泽愈浅。然而,事实上清初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种灰褐色泽,这就比较特殊了。
工艺的时代特征。例如,采用陷地深刻技法创制的作品,是清代才开始的,明代不可能存在;竹簧器始于清初,盛于乾嘉(1736—1820)时期,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竹刻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在传世的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竹雕中的动物形象,倘若其眼珠呈深褐色半透明状,那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成后贴上去的,这种“画龙点睛”之法为康熙年间嘉定派竹雕家多惯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倘若熟悉竹刻技法,要辨析作品的时代属性,其实也不难。
3、作品的个人风格不可忽视
明清时期的名家雕刻作品,都各自表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都是制作者的文化素养,天才的创作力与娴熟的运刀技法相结合的产物,这三个方面,倘若有一个方面出现了不协调,艺术风格的表现就产生残缺,行业圈子里的人则称此为“败笔”。一般说来,民间流传的明清竹雕作品,有“败笔” 的基本上都是赝品。
关于作品的个人艺术风格,前面已有介绍,但是,读者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介绍,不能“纸上谈兵”,倘若真想学到一些本领,就应该多实践,多看实物,多一些感性的知识。
在古玩的收藏、鉴定中,“断代”非常重要。因为,判断出某件收藏品是什么朝代或什么时期的物件,就基本上确定了它的价值取向;在古旧竹雕中,由于作品署款的很少,“断代”有时还能进一步帮助人们确认它是哪一位名家大师的作品。
对收藏物的出产年代景象判断,关键在于熟悉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对明清时期竹雕作品时代特征的辨析,我们可以从艺术风格、色泽、工艺等三个方面着手。
关于艺术风格,应该从总体上察看。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烂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艺术的特点在于它能够独立发展,不随政权的兴衰、更迭和某个人喜好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明清竹雕艺术中,有些长期的独特风格,它的变化缓慢,能恒存几个时代。所以,我们在鉴定时,就不能太绝对化;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竹雕作品的色泽上的辨别,一般来说,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也愈深。但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该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黄色,越到后期,色泽愈浅。然而,事实上清初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种灰褐色泽,这就比较特殊了。
工艺的时代特征。例如,采用陷地深刻技法创制的作品,是清代才开始的,明代不可能存在;竹簧器始于清初,盛于乾嘉(1736—1820)时期,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竹刻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在传世的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竹雕中的动物形象,倘若其眼珠呈深褐色半透明状,那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成后贴上去的,这种“画龙点睛”之法为康熙年间嘉定派竹雕家多惯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倘若熟悉竹刻技法,要辨析作品的时代属性,其实也不难。
3、作品的个人风格不可忽视
明清时期的名家雕刻作品,都各自表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都是制作者的文化素养,天才的创作力与娴熟的运刀技法相结合的产物,这三个方面,倘若有一个方面出现了不协调,艺术风格的表现就产生残缺,行业圈子里的人则称此为“败笔”。一般说来,民间流传的明清竹雕作品,有“败笔” 的基本上都是赝品。
关于作品的个人艺术风格,前面已有介绍,但是,读者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介绍,不能“纸上谈兵”,倘若真想学到一些本领,就应该多实践,多看实物,多一些感性的知识。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石雕文物的断代
下一篇:“古旧竹雕”的作伪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