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一、最基本的方法
是指鉴定的基本操作,要学习、掌握它,也比较容易。
1、看质地
以为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三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
一般来说,凡竹刻器物上老筋毕现的,都无品位,收藏的价值不大。
另外,现存的明清竹雕作品,表面色泽多浅黄或棕黄、棕红。这种色泽的产生,或者是由于当初染过色,但更重要的是上百年来常被人们赏玩摩挲的缘故,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用了几十年的竹椅、竹席所呈现的色泽,或棕黄,或棕红,光灿灿的。再仔细考察,我们还会发现,这些竹器上,人体(手、足、躯体)不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例如竹席编织交叠而被覆盖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色泽与显露部位的色泽不一样,它们之间既有颜色的浓淡之分(两者之间还有过渡色),又有“包装”明显与否的区别。
假冒的明清竹雕作品,颜色是新染上去的,显得不自然,“包装”更是紧急加工上去的,像新抹上去的一层薄蜡,“火气”大。竹雕画面,凹凸之处的色泽千篇一律,也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滤色。
2、货比货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是很有道理的。然而,在收藏的实践中,人们一般都不可能带着珍品去觅真货。所以,这只有靠平时多接触、多看一些名清作品,耳濡目染,了然于心头。歌德说的好:“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只有多看、多接触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作品,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3、互证
在收藏实践中,有时会偶尔遇到一件看上去很不错的古旧竹雕,对方介绍这是明清时期某名家的作品。由于这位名家的传世作品很少见,在无法运用“货比货”的方法时,收藏家们往往采取互证的办法。这是因为,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擅长竹茎雕,又善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嘉定派的“三朱”、金陵派的濮澄等,都是这样的杰出人材。他们每个人的作品,无论竹雕、牙雕、木雕,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意识。因此,看了他的竹雕艺术,同时也基本上了解了他在其他雕刻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功力。反过来,懂得他的木雕,牙雕作品。也可以懂得他的竹雕作品,这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就称之为“互证”。收藏爱好者应该掌握这种鉴定方法。
是指鉴定的基本操作,要学习、掌握它,也比较容易。
1、看质地
以为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三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
一般来说,凡竹刻器物上老筋毕现的,都无品位,收藏的价值不大。
另外,现存的明清竹雕作品,表面色泽多浅黄或棕黄、棕红。这种色泽的产生,或者是由于当初染过色,但更重要的是上百年来常被人们赏玩摩挲的缘故,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用了几十年的竹椅、竹席所呈现的色泽,或棕黄,或棕红,光灿灿的。再仔细考察,我们还会发现,这些竹器上,人体(手、足、躯体)不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例如竹席编织交叠而被覆盖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色泽与显露部位的色泽不一样,它们之间既有颜色的浓淡之分(两者之间还有过渡色),又有“包装”明显与否的区别。
假冒的明清竹雕作品,颜色是新染上去的,显得不自然,“包装”更是紧急加工上去的,像新抹上去的一层薄蜡,“火气”大。竹雕画面,凹凸之处的色泽千篇一律,也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滤色。
2、货比货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是很有道理的。然而,在收藏的实践中,人们一般都不可能带着珍品去觅真货。所以,这只有靠平时多接触、多看一些名清作品,耳濡目染,了然于心头。歌德说的好:“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只有多看、多接触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作品,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3、互证
在收藏实践中,有时会偶尔遇到一件看上去很不错的古旧竹雕,对方介绍这是明清时期某名家的作品。由于这位名家的传世作品很少见,在无法运用“货比货”的方法时,收藏家们往往采取互证的办法。这是因为,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擅长竹茎雕,又善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嘉定派的“三朱”、金陵派的濮澄等,都是这样的杰出人材。他们每个人的作品,无论竹雕、牙雕、木雕,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意识。因此,看了他的竹雕艺术,同时也基本上了解了他在其他雕刻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功力。反过来,懂得他的木雕,牙雕作品。也可以懂得他的竹雕作品,这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就称之为“互证”。收藏爱好者应该掌握这种鉴定方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古旧竹雕”的作伪方法
下一篇: 石雕文物的断代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