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2017年5月,在去世近75年后,卡蜜尔·克洛岱尔博物馆在法国塞纳河畔诺让开幕。博物馆筹备了将近二十年,馆中陈列着大约250件作品,其中43件来自卡蜜儿,这是其现存作品一半的数量。


 

博物馆是一个二层建筑,巨大的窗户为室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也为欣赏雕塑这门光影艺术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卡蜜儿最著名作品中的《成熟》,却展出在巴黎塞纳河南面梵伦纳小路77号——罗丹博物馆的六号厅(该厅应罗丹要求专门展出卡蜜儿的作品)。


 

熟知他俩关系的人,很容易将该作品解读为一个男人与二个女人之间的三角关系。但卡蜜儿•克洛岱尔最权威的传记作者雷纳-玛丽•巴黎却在1988年的同名传记片《卡米耶·克洛岱尔》中借饰演卡蜜儿的阿佳妮之口说:“那个骨瘦如柴的老妇是我;那个跪着的找不回青春的少女是我;而那男人,也是我,不是你。我把所有的坚韧给了他,他将他的空虚给我作为交换,就这样,一共有三个我,圣三位一体,空虚的三位一体。”


 

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主演的同名传记电影海报

卡蜜儿·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1864-1943) 1864年12月8日出生于法国维勒讷沃,父亲路易·克洛岱尔Louis-Prosper Claudel)从事金融业务,母亲出身富裕。她还有一个弟弟——著名作家保罗·克洛岱尔,和一个妹妹(但从来关系不睦)。

幼年的卡蜜儿就展露出了自己的艺术天赋。12岁时,她随着家人搬到塞纳河畔的诺让市生活,开始用当地的黏土进行创作。

她的母亲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不是男孩颇为失望,也不赞成卡蜜儿成为一名艺术家(她认为这是不体面的)。幸而父亲对卡蜜儿的艺术追求一直抱支持态度,并向其邻居阿尔弗雷德·布歇(Alfred Boucher)举荐她的作品,布歇很认可卡蜜儿的才华,鼓励她的家人支持她从事雕塑创作。

1881年卡蜜儿全家搬到巴黎蒙帕纳斯地区,父亲仍留在当地工作,以保证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她母亲对这样的安排极为不满,但显然拗不过暴躁而偏爱长女的父亲。事实上,父亲对卡蜜儿的偏爱使得她世俗的母亲与妹妹对她更加心怀怨恨。

当时,著名的法国美术学院还不接受女学生,卡蜜儿只能进入私立的柯拉罗西学院学习。1882年,她与另外三位女性雕塑家,一同在香榭丽舍圣母院街租了一间工作室。

开始时,卡蜜儿在布歇门下学习,但由于布歇在获得法国沙龙大奖后准备移居意大利,只得找人来代替他的工作。早年间,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创作他的《青铜时代》时,因故与布歇结下了友谊,因此,很自然地,布歇将自己的学生介绍给了罗丹,罗丹则对卡蜜儿 向他展示的第一件作品印象深刻。


 

卡蜜儿的第一件作品——老海伦半身像

当时的罗丹在法国雕塑界的声誉已日盛,尤其是他1877的作品《青铜时代》引起了轰动。这件作品是一个真人大小的裸体男性形象,首次在巴黎沙龙展出时,甚至有人质疑他采用真人倒模,而这反过来又给他带来更多的关注。

1880年,罗丹接受法国政府委托,为将要兴建的法国工艺美术馆的青铜大门做装饰雕刻,受但丁的《神曲·地狱篇》启发,罗丹将此工程命名为《地狱之门》,并获准使用大学街182号的大理石仓库作为工作室。虽然这组巨型浮雕直到罗丹去世时仍未完工,但其中的作品如《思想者》《吻》《沉思》《蹲着的女人》已成为这位被誉为继米开朗基罗后最伟大的雕塑家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遗产。


 

工作中的卡蜜儿。无论怎样,她与罗丹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雕塑艺术近于疯狂的热忱

卡蜜儿于1883 年加入了罗丹的工作室。现在已经无从知道她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但她显然花了大部分时间在一些困难的作品上,例如重大雕塑(例如《地狱之门》)中人物的手和脚。

对于卡蜜儿来说,这是在大师指导下进行的强化训练。从他那里她无疑学到了很多;与此同时,她也在摸索自己的路子,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独立艺术家。

在卡蜜儿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到罗丹的影响:

《一个蹲伏的女人的躯干》,罗丹作品,(1884-85)


 

《一个站立的女人的躯干》,卡蜜儿作品


 

同样地,卡蜜儿对罗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成了他灵感的源泉,罗丹承认她自己就是一名艺术家。由于两人这一时期的风格接近,有时很容易将卡蜜儿作为助手与罗丹合作完成的作品中误认为是罗丹的,当它们被铸造成青铜时,往往由罗丹签名,实际上是卡蜜儿打的模。

罗丹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位少女的才华,并几乎立即爱上了她。其时,罗丹身边已经有一个与他几乎共同生活了20年的萝丝‧贝雷(RoseBeuret),而且当时人尽皆知罗丹几乎与他所有的模特都有暧昧关系。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卡蜜儿也曾试图与自己的导师保持距离,她甚至到英国呆了一段时间。但禁忌之恋却往往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种强烈的感情,缠绕在两人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中,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热情,甚至从他们的作品中都能看出这种相互的呼应。


 

卡蜜儿作品《抛弃》(约1886-1895)


 

罗丹作品《永恒的春天》(Eternal Spring,1884)


 

罗丹制作的卡蜜儿头像


 

1888-89年卡蜜儿制作的罗丹半身铜像


 

《吻》(1884-1886)罗丹作品。《吻》原是《地狱之门》的左下方一个组成部分,但最终罗丹还是认为这对甜蜜拥吻的恋人与整件作品扭曲,悲怆的氛围格格不入,将它移除作为独立作品展出。故事来源于神曲中的悲剧故事,但作品给人的感觉却只有爱的甜美,这也正是当时两人关系的写照吧。

卡蜜儿从英国回来后,罗丹曾写过一份承诺书,承诺她将是他唯一的学生,并发誓对她忠心耿耿。

如果一个男人血液里就流淌着不忠的因子,一纸婚书并没有任何约束力,更遑论两个人之间的承诺书。虽然卡蜜儿为罗丹流产过多次,也没办法换来罗丹的忠诚,更无法得到她渴望得到的婚姻。罗丹一直拖延着不愿意离开萝丝,按他的说法,是萝丝需要人照顾。卡蜜儿伤心愤怒之下,终于在1893年终止了与罗丹的恋情。

情场失意的卡蜜儿只能把她的激情全部投入到创作中去了,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而不是象当时人们普遍認為的只是在“模仿羅丹”,或者轻描淡写的一句“罗丹的情人”或“罗丹的缪斯”。

1882年至1889年间,卡蜜儿定期在法国艺术家沙龙展出人物半身像和肖像。

1890年代,她还有几件作品被法国博物馆购买,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罗丹的朋友、比利时艺术评论家与经销商莱昂·高谢兹(Léon Gauchez)。

1891年,卡蜜儿成为了法国国家美术协会的成员,这个协会在当时据说是个“都是男生”的俱乐部。


 

虽然卡蜜儿早期作品中的神韵与罗丹的相像,却又呈现了自己独有的想像力与抒情性,这尤其可以从她的作品《华尔兹》中可以看出。


 

卡蜜儿的玛瑙和铜制小尺寸作品《浪潮》,则是她有意识地在风格上从罗丹时期的突破。

可是相对于她的时代来说,卡蜜儿也许稍稍超前了一些。虽然罗丹常被看作现代雕塑的先驱,但他本人并没有想过要对抗传统,而且生前一直想得到学院派的认可。而卡蜜尔是“罗丹工作室里艺术创作方面实验与变革的主要力量”(引用利兹大学社会和艺术史评论教授格瑞瑟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的话), 她的作品挑战传统性别规范与陈腐的道德观念,但也面临社会偏见造成的差别待遇。

“比如说,当时若想把黏土模型制作成青铜雕塑,除了需要资金还必须送件给官方机构批准。当审查员来到卡蜜尔工作室时,他们拒绝给予铸造《华尔兹》的许可,原因是这两个裸体塑像太靠近和亲密。由女性制作前卫大胆的概念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但是他们却允许罗丹制作许多受卡蜜尔影响的作品,因为偏见认为男性“能够明白”情欲和身体。”波洛克教授指出。而她未婚的身份也让当时保守的社会对她没那么友好。

这种区别对待使卡蜜儿气愤却又无奈,而同时又目睹自己的创意使昔日的情人在法国雕塑大师的位子上收获到更多的鲜花与掌声,就更让她心理崩溃了。于是每每有类似情况发生时,她开始指责罗丹企图打压自己,公然视其为对手,最后两人于1898年彻底决裂。

如果仅仅在工作上与罗丹保持合作关系,卡蜜儿可能或者还能通过罗丹的工作室申请到资金,或者至少罗丹能运用他的影响力为卡蜜儿提供一些便利,而事实上罗丹也的确这么做了;甚至在他们彻底决裂后,他还为卡蜜儿的工作室支付过租金。但不论如何,卡蜜儿对罗丹的敌意让自己陷入了孤立中。

早前,因为与罗丹的情事,卡蜜儿已经被恼火的母亲赶出了家门。随着卡蜜儿的性格越来越偏执,原来同情她的弟弟保罗也开始为有这样一个疯颠的姐姐而感到丢脸。后来他更成了外交家,长居国外,对他可怜姐姐的支持也就是偶尔的探望与通信了。

无可挽回地,卡蜜儿被拖入孤寂与绝望的深渊中,她在波旁桥的工作室过了十年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同时越来越频繁地被精神问题困扰。她陷入一种被迫害妄想中:曾经的爱人罗丹密谋要杀害她并把她的雕塑据为己有!她开始砸毁自己的作品,以保护它们“不被剽窃”。

1913年,在宠爱她的父亲去世之后,家人将卡蜜儿送到了巴黎的埃夫拉德镇精神病院。次年,又被转移到蒙特弗格斯(沃克吕兹)的一家精神病院。她一次次地请求家人让她离开蒙特弗格斯,哪怕是将她接去巴黎的精神病院,好离家人近一些,甚至主治医生也提议让她转院到巴黎会有利于她恢复,但她母亲拒绝了:“她有各种恶习,我不想见她,她对我们伤害太多。”对这个离经叛道的女儿,她母亲似乎并没有什么恻隐之心,更不要说当时保守的社会了。

于是,这个女雕塑家生命的最后30年就在一家精神病院里度过,直到1943年去世,与其他人一起被葬在精神病院的墓地里。20年后当人们想找回她的遗骸时,已无法找回。


 

这个少女忧伤而孤绝的眼神,穿过岁月长河望向你我:是因为爱而不得的恋情?还是经济的窘迫,或者渴望作为独立艺术家而被认可?然而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再重要 ,“……余下的仅有缄默而已”(保罗•克洛岱尔语)

一个有才情的少女,遇到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似乎总要发生些故事。前几天说到的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可点此处阅读)是这样,卡蜜儿•克洛岱尔也是这样,只是她的结局却要悲惨得多。

这当然有时代的原因。卡蜜儿出生于1864年,弗里达出生于1907年,相差了几乎半个世纪。虽然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奥兰普·德古热就发表了《女权宣言》,但此后的100多年间,女性并没有为自身争取来太多权利,这一切直到20世纪初才有所改观。

无论男女,一个艺术家要被认可,往往首先得打破当时社会固有的一些评判标准,这原非易事;而由于当时社会的偏见,女性艺术家就更难得到认可了。艺术家生性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对于男艺术家而言,人们往往一笑哂之:这人挺有个性!转而就去赞扬他的成就了;而对于女性,他们又往往是另一种态度:他们会将她的成就抛在一旁,而用放大镜对着她个人上下打量。

当然,与罗丹之间没有结局的虐恋也是对卡蜜儿的致命一击。卡蜜儿太骄傲又太脆弱。反观弗里达,虽然她也为迭戈的不忠而痛苦,但身有残疾的她其实要强韧很多,与渣男同行真的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那为什么罗丹不愿意与萝丝‧贝雷分手呢?

对了,说回萝丝。这是一个外省葡萄园的漂亮姑娘,来到巴黎做裁缝,同时兼做模特,她和罗丹就是这样认识的,那是1864年(正好是卡蜜儿出生的那一年),她18岁。不久,萝丝为罗丹生下一个男孩,她其实就是罗丹普通法意义上的妻子,虽然罗丹也数次离开她,但她一直地坚定地忠于他,做他的助手、模特、女管家…1971年罗丹75岁时得了脑溢血,他终于与萝丝结了婚,这样的安排也许是为了萝丝终于有合法的身份可以继承罗丹的遗产?…

但婚后没几天,萝丝‧贝雷就离世了, 而罗丹也于同年11月17日辞世。按照他的遗愿,人们把他和萝丝合葬在一起;墓碑上没有任何铭文,只有两人的名字和出生日期。

还是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罗丹不愿意与萝丝‧贝雷分手呢?

其实这也不难解释,就象国内某大导演虽然会为了情人决然与相识于微时的原配离婚,却迟迟不愿将这位情人娶进门,最后还是娶了个年轻温顺的小太太为他一气生了三个娃。男人啊,考虑问题其实比女人现实得多,他可以把婚姻与爱情分得很清,他对于妻子的要求就是很世俗的。而女人,一旦爱上某个男人,会将她对生活的全部理想投射到这人身上,所有的激情可以化为一个低到尘埃里的愿望:我想为他生个孩子。

所以,无论一个男人说他有多爱你,却犹疑着不愿娶你,那就尽早抽身,尽早止损吧!




上一篇画家达利死后“被认爹” 开棺做亲子鉴定

下一篇她是一个天才雕塑家,为罗丹坠胎,与家人决裂,终生逃不开“罗丹的情人”的称谓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