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七节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名称:太原龙昊天观石窟 标号:672 名称:太原龙昊天观三清像 标号:673 名称:甘肃永登佛寺欢喜佛 标号:678 名称:河北蓟县独乐寺辽菩萨 标号:679 名称: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之一 标号:680 名称:北京碧云寺天王 标号:681 名称:甘肃麦积山瑞应寺菩萨 标号:682 名称:陕西咸阳凤凰台壁塑 标号:684 名称:北京法海寺仙官 标号:686 名称:北京法海寺菩萨 标号:687 名称:四川芦山广福寺十二圆觉之一 标号:689 名称:陕西三原城隍庙乐女像 标号:690 名称:陕西三原隍庙侍女像 标号:691 名称:南京明孝陵石雕大象 标号:699 名称:北京明十三陵石雕大象 标号:700 名称:北京明十三陵石雕行列 标号:701 名称:安徽凤阳祖陵石雕行列 标号:702 名称:明潞简王墓石雕行列 标号:703 名称:明长陵石雕文臣 标号:704 名称:明长陵石雕武将 标号:705 名称:清东陵石雕蹲狮 标号:707 名称:清东陵石雕大象 标号:708 名称:清西陵石瑞兽 标号:710 名称:清西陵石雕文臣 标号:711 名称:济南元墓出土俑 标号:718 名称:明墓出土俑 标号:720 名称:上海明潘姓墓出土俑 标号:721 名称: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俑 标号:722 名称:明朱檀墓俑 标号:723 名称:明廖墓俑 标号:724 名称:清墓俑 标号:725 名称:明北京智化寺藻井雕饰 标号:728 名称:明长陵石坊 标号:730 名称:清北海九龙壁 标号:732 名称:明陵石雕华表 标号:734 名称:明陵石雕望柱 标号:735 名称:清慈禧享殿龙凤石 标号:736 名称:清乾隆陵地宫雕饰 标号:737 名称:清乾隆地宫雕饰 标号:738 名称:明石雕狮 标号:739 名称:明石雕狮 标号:740 名称:明石雕狮 标号:741 名称:明石雕瑞兽 标号:743 名称:清会馆雕饰 标号:744 名称:清格扇门木雕纹饰 标号:745 名称:清格扇门木雕纹饰 标号:746 名称:清格扇门木雕纹饰 标号:747 名称:潮州木雕器物纹饰 标号:749 名称:潮州木雕器物纹饰 标号:750 名称:明雕漆区盒 标号:751 名称:潮州木雕器盒 标号:752 名称:瓷盒雕饰 标号:753 名称:清石雕观音 标号:754 名称:清树根雕老子骑牛 标号:755 名称:德化瓷观音 标号:756 名称:石湾瓷人物 标号:757 名称:清末民间泥彩玩具 标号:759 名称:清末民间泥彩塑玩具 标号:760 第八章--第七节 第七节 元、明、清雕塑艺术的评价 兼谈清代以后中国雕塑艺术概论由元初到清末,虽然延续了六个多世纪,但在时代上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和末期。由于政治上的腐朽,社会思想意识日趋没落,反映在形象艺术上必然是走向下坡,雕塑当然也不例外。同时,由于社会思想的转变,首先是对于以像设教的佛教信仰淡漠,上层统治阶级在生活上只贪图于物质的现实享受,并且利用儒、道思想以统治人民,以致佛教失去了支持,佛教雕塑造像亦随之衰落,并且在题材内容和雕塑形式上都起了变化。 元代及其以后的佛教造像,在世俗化方面继唐宋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道教和其它神祗的造像也相应地兴盛起来。一般的道教像和其它造像,在形式上虽然也受到了佛教造像的影响,但在精神状态上,却转而影响了佛教造像。自从宋代以后,罗汉像之所以盛行,虽不能说与道教造像有关,而在人物形象,性格的表现上,它们之间是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的。 中国在宋、元以后,寺庙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其类别、性质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即所谓“淫祠” “淫祀”的兴盛。如、药王、马王、城隍、土地以及财神、火神、雷神等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所有这些神庙,一般都塑有偶像,并且多数是因袭佛教、道教造像的传统,从现实中取得某些典型形象。这种取法现实的创作方法,应是元、明、清寺庙雕塑造像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但同时也难免有因袭摹仿,使很多造像流于公式,即便是取法现实,也失去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成为形式主义的偶像制作。 元代在佛教雕塑方面,文字记载中虽有不少的寺庙塑像,并有雕塑家阿尼哥、刘元等人的名字,但也包括有道教造像的制作。现仍留存唯一的元代佛教石窟,是杭州灵隐飞来峰的崖龛群雕像。由于大部分是密教造像中元代喇嘛教的形象,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神王是不大符合于一般欣赏习惯的。再结合元代的时代风格,其在造型艺术上的成就是不大的;另一处属于道教石窟造像的是太原吴天观石窟雕像,在雕技上,除其中一窟的窟顶装饰浮雕有一些特点之外,其它少有出色作品。至于寺庙造像,也仅有居庸关过街塔建筑装饰性质的四天王雕像。从人物造型说,似乎使人感到具有一种强力的扩张,正是反映了元帝国一时的强大。但如细加观察,就能以看出这种强力是表面的夸张,而不是内部精神力量的进发。令人想到欧洲四、五世纪罗马末期的一些雕像,似乎在流露出一种拚命挣扎的气氛。当然元代还是一个新兴帝国,其性质不能与罗马相比拟,但在好大喜功,习于向外扩张,以致外强中干等方面,元代与罗马帝国却是有些相类似的。 元代的陵墓雕塑,虽少见有帝王陵前的石雕仪卫,但一般的墓室随葬俑人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尤以被奴役地位的执事仆从人物,那种两腿叉立显得憨厚朴实的神态,充分显示了蒙族劳动人民的特有性格,这可说是元代雕塑艺术中的一颗可贵的明珠。 明、清两代在佛教雕塑上的成就,与以前各代相比,是大有逊色的。明、清两代的佛教石窟,比元代更为衰微,甚至清代二百六十年中竟无一处石窟可见。即明代的一处以水陆道场浮雕为主的庙宇式石窟造像,也是中国石窟雕像的尾声,在雕技上很少有可取之处,也可以说是一种明代民间匠工的工艺性作品。 在寺庙造像方面,属于明、清的制作,就仍保存者说,实普遍于全国务地,虽经过现代的十年动乱,必然仍有不少存留着。但就实际作品的艺术性说,虽然比之元代的喇嘛教造像略胜一筹,但已是有其形而失其神,清代比之咀代更有逊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没落面貌,即使有少数出众的作品,也只是在写实技巧上有所见长罢了。 清代在一切艺术上是摹仿明代,雕塑的成就仅偏重于工艺技术的纤巧细致,或者在人物画的影响下,一部分的罗汉造像颇得写实之趣,如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即其一例,但这是个别的属于雕塑者艺术才能的表现,是为数不多的。在帝王陵前石雕的成就上,明代与清代是能以反映各自的时代精神气质的。有趣的是明孝陵与明长陵在时期止相距并不太远,而两处石雕仪仗的造型,却有显著区别。时期之先后虽属主要,但与雕工的师承技艺的不同不无关系。清陵石雕仪卫,在风格上也有前后、早晚的不同。而其共同处是形象萎缩,精神不振,即最早的沈阳北陵也不例外。当然在一国之主的皇帝权力下,必然能集合天下名工巧匠,使他们的才能得以表达,但也只能在精雕细刻的纹饰上下功夫,其主要的造型,特别是内在的精神力量就无从体现了。 明、清两代的墓俑雕塑,数量虽少,但在形象写实上是较为优异的。由于俑人的形体小,在神貌动态上易于掌握,所以在造型成就上比之其它类别的雕刻是有其特点的。这与同时代的小品工艺雕刻和民间泥彩塑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 明、清两代在工艺美术雕刻(包括案头摆设)方面的成就是较大的。这是由于历史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所促成。因为继宋、元之后,明、清两代的城市工商业有进一步的发展,由此促进了手工艺的发展。从事手工艺者的生活有了保证,手工业作坊也有很大的发展。如此,在产品不断的竞争中,使工艺技术和产品类别、体裁等都有了提高,这是明、清两代工艺美术雕刻和建筑装饰雕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明、清两代的工艺美术雕刻,无形中也影响到其它体积较大的一般雕刻的工艺效果。表现在清代大型雕刻上尤为显著。 明、清两代的雕塑,从总的方面说,它的成就是不大的。但如从工艺美术和民间雕塑着眼,尤其是今天尚在继续发展的工艺美术雕刻和民间泥彩塑,多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爱好,尤其所运用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创作手法是值得继承、发扬的中国雕塑创作方法之一。 从元代开始,中国雕塑艺术在质和量两方面,已是走向坡度很大的下坡路。 以致到了十七世纪以后的清代,在一般雕塑,特别是大型造像的造型能力上,已形成了强弩之末,甚至到了难以想像的颓萎地步。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天安门前现能见到的一对清代石狮子,那种形神均失的雕刻品,不正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没落衰亡时期的真实面貌么? 这本雕塑艺术史的叙述,仅到清末为止。从辛亥革命经“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国前,在我国雕塑发展史上起了大的变革,即知识分子开始参加雕塑艺术创作行列,改变了几千年来一直由无名匠师占领这块阵地的局面。但由于有战乱,使得这一时期雕塑的发展处于停顿甚至倒退状态。 “五四”以后,仅国家常有少数美术学校设立雕塑科系,实际上从事雕塑专业的,除属工艺雕刻者较多外,成名的雕刻家据所知仅有上海籍的江小鹣,广东籍的李金发,以及较晚的女雕塑家王静远等数人。江小鹣的作品有建立在上海市区的孙中山铜像和苏州南直宝圣寺罗汉堂的罗汉重塑制作。李金发是一位雕塑家兼诗人,曾于二十年代在上海、杭州的美术学校任教,他的作品有蔡元培胸像。王静远曾在杭州、北京两地美术学校任教,但无作品留下。从这些可以看出,在当时,中国在雕塑艺术方面的成就是较贫乏、没落的。 新中国建国后到八十年代中期,情况就大变了。雕塑方面人才辈出,作品也多。在成名的老一辈雕塑专业者中,已去世的有浙江美院教授周轻鼎和中央美院教授滑田友,这两位都是留法同学。前者擅长动物雕塑,有法国近代动物雕塑家朋朋之风,作品多为案头摆设,生动传神,颇有成就。后者则受有法国近代装饰雕塑的影响,他创作的浮雕和圆雕作品,有其个人特殊的风格。还有一位是杭州美院的萧传玖教授,早年曾留学日本,其遗作有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雕像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南昌起义”浮雕,其成就也是很突出的。至于广大的建筑装饰雕塑、工艺美术雕塑工作者,以及美术院校出身、在雕塑艺术方面有成就而已经去世的为数尚多,因缺乏资料、难以列举。总之,新中国雕塑艺术事业,随着国家建设、特别是城市雕塑建设的需要,已逐步出现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其前程必将是辉煌灿烂的! 中国雕塑艺术史纪年表 封建社会(三) 公元10世纪中期——12世纪前期 北宋 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公元10世纪前期——12世纪前期 辽 都皇都(今内蒙巴林庄旗)。 公元968年 北宋乾德六年 陕西富县石泓寺石窟第3窟造像。 969年 北宋开宝二年 陕西富县石泓寺石窟第2窟造像。 971年 北宋开宝四年 河北正定龙兴寺大悲阁铜铸观音像。 976年 北宋开宝九年 宋太祖永昌陵石雕群。 984年 北宋雍熙元年 浙江丢台山寿昌寺五百罗汉塑像。 辽统和二年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观音塑像。 997年 北宋至道三年 宋太宗永熙陵石雕群。 1008年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河南辉县白茅寺五百罗汉塑像。 1013年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苏州角直宝圣寺罗汉塑像。 1020年 辽开泰九年 辽宁义县奉国寺塑像。 1022年 北宋乾兴元年 宋真宗永定陵石雕群。 1038年 辽重熙七年 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塑像。 1045年 北宋庆历五年 法门寺九子母塑像。 1047年 北宋庆历七年 广东韶关南华寺木雕五百罗汉像。 1062年 辽清宁八年 山西大同下华严寺大殿塑像。 1063年 北宋嘉祜八年 宋仁宗永昭陵石雕群。 1064年 北宋治平元年 陕西子长县石佛洞石窟造像。 1067年 北宋治平四年 宋英宗永厚陵石雕群。 1081年 北宋元丰四年 陕西延安万佛洞石窟雕像。 1085年 北宋元丰八年 宋神宗永裕陵石雕群 1087年 北宋元祜二年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侍女群塑像 1089年 北宋元祜四年 山西晋城青莲寺上寺大殿塑像。 1092年 北宋元枯七年 四川荣县摩崖大佛雕成。 1096年 北宋绍圣三年 陕西黄陵万佛寺石窟雕像。 公元1100年 北宋元符三年 宋哲宗永泰陵石雕群。 1101年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 山西晋城青莲寺上寺十六罗汉塑像。 1115年 北宋政和五年 陕西黄陵万佛寺石窟雕像。 1120年 北宋宣和二年 四川阆中香城宫五百罗汉塑像。 1123年 北宋宣和五年 河南洛阳石棺线刻。 1124年 北宋宣和六年 山东长清灵岩寺五百罗汉像。 公元12世纪前期——13世纪后期 南宋 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公元12世纪前期——13世纪前期 金 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境)后迁燕京(今北京)。 公元1128年 南宋建炎二年 甘肃陇西金墓砖雕刻。 1140年 金天眷三年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殿塑像。 1141年 金皇统九年 陕西富县石泓寺石窟第6窟造像。 1154年 金贞元二年 陕西富县石泓寺石窟第6窟造像。 1176年 金大定六年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殿塑像。 1179年 云南大理国盛德四年 云南剑川石窟第8窟雕像。 1186年 金大定二十六年 吉林舒兰县金昭勇大将军墓前石雕群雕刻。 1190年 金明昌元年 甘肃兰州砖室墓雕刻。 1193年 金明昌四年 吉林舒兰县金贵族完颜守道墓前石雕群雕刻。 1199年 金承安四年 河南焦作邹姓石室墓线刻。 1210年 金大安二年 山西侯马董姓兄弟砖室墓雕刻。 1240年 南宋嘉熙四年 四川安岳艘若洞造像题壁。 1252年 南宋淳祜十二年 江西景德镇查姓墓瓷俑塑制。 公元13世纪后期——14世纪后期 元 都大都(今北京市)。 公元1275年 元至元十二年 陕西西安段姓墓陶俑塑制。 1281年 元至元十八年 杭州西湖飞来峰窟龛雕像创始。 1311年 元至大四年 山西新绛砖室墓舞台面雕刻。 1314年 元延祜元年 山西侯马赵姓墓室砖雕。 1342年 元至正二年 居庸关过街塔四天王像雕刻。 1355年 元至正十五年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神彩塑。 公元14世纪后期——十七世纪前期 明 初都南京后迁北京。 公元1379年 明洪武八年 陕西三原城隍庙侍女乐女彩塑。 1389年 明洪武二十二年 山东邹县明藩王朱檀墓木雕画彩俑塑制。 1392年 明洪武二十五年 山西大同了九龙壁塑制建造。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 明孝陵石雕群雕刻。 1424年 明永乐二十二年 明长陵石雕群雕刻。 1436年 明正统元年 湖北襄阳明藩王府石照壁雕建。 1444年 明正统九年 北京智化寺大殿藻井雕刻。 ]453年 明景泰四年 北京隆福寺大殿藻井雕刻。 1473年 明成化九年 北京西郊五塔寺雕建。 1516年 明正德十一年 北京西郊碧云寺山门天王像塑制。 1527年 明嘉靖六年 山西洪洞广胜寺砖塔雕刻。 1540年 明嘉靖十九年 湖北钟祥县明皇陵石雕群雕刻。 1557年 明嘉靖三十六年 江西南城明藩王益庄王墓陶俑塑制。 1620年 明万历四十八年 明定陵木俑雕制。 1627年 明天启七年 江苏宜兴状元坊雕建。 1634年 明崇祯七年 山西朔县千佛庵塑像。 1641年 明崇祯十四年河北灵寿县石坊雕建。 公元17世纪前期——20世纪初期 清 都北京。 公元1661年 清顺治十八年 清东陵孝陵石雕群雕刻。 1667年 清康熙六年 广东吴六奇墓陶俑塑制。 1722年 清康熙六十一年 清东陵景陵石雕群雕刻。 1735年 清雍正十三年 清西陵泰陵石雕群雕刻。 1736年 清乾隆元年 四川自贡;市西秦会馆砖木雕刻。 1743年 清乾隆八年’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砖木雕制。 1744年 清乾隆九年 北京雍和宫泥塑、木雕像。 1748年 清乾隆十三年 北京西郊碧云寺五百罗汉木雕像。 1788年 清乾隆五十三年 故宫珍宝馆大型玉雕“大禹治水”雕琢。 1795年 清乾隆六十年 清东陵裕陵石雕群雕刻。 1820年 清嘉庆二十五年 清西陵昌陵石雕群雕刻。 1825年 清道光五年 福建仙泷陈氏石坊雕建。 1850年 清道光三十年 清西陵慕陵享殿木雕。 1855年 清咸丰五年 山西原平朱氏石坊雕建。 1861年 清咸丰十一年 清东陵定陵石雕群雕刻。 1885年 清光绪十一年 云南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彩塑。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 上一篇:无 下一篇:第八章--第六节 相关新闻 无相关新闻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