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名称:太原龙昊天观石窟
标号:672

名称:太原龙昊天观三清像
标号:673

名称:甘肃永登佛寺欢喜佛
标号:678

名称:河北蓟县独乐寺辽菩萨
标号:679

名称: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之一
标号:680

名称:北京碧云寺天王
标号:681

名称:甘肃麦积山瑞应寺菩萨
标号:682

名称:陕西咸阳凤凰台壁塑
标号:684

名称:北京法海寺仙官
标号:686

名称:北京法海寺菩萨
标号:687

名称:四川芦山广福寺十二圆觉之一
标号:689

名称:陕西三原城隍庙乐女像
标号:690

名称:陕西三原隍庙侍女像
标号:691

名称:南京明孝陵石雕大象
标号:699

名称:北京明十三陵石雕大象
标号:700

名称:北京明十三陵石雕行列
标号:701

名称:安徽凤阳祖陵石雕行列
标号:702

名称:明潞简王墓石雕行列
标号:703

名称:明长陵石雕文臣
标号:704

名称:明长陵石雕武将
标号:705

名称:清东陵石雕蹲狮
标号:707

名称:清东陵石雕大象
标号:708

名称:清西陵石瑞兽
标号:710

名称:清西陵石雕文臣
标号:711

名称:济南元墓出土俑
标号:718

名称:明墓出土俑
标号:720

名称:上海明潘姓墓出土俑
标号:721

名称: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俑
标号:722

名称:明朱檀墓俑
标号:723

名称:明廖墓俑
标号:724

名称:清墓俑
标号:725

名称:明北京智化寺藻井雕饰
标号:728

名称:明长陵石坊
标号:730

名称:清北海九龙壁
标号:732

名称:明陵石雕华表
标号:734

名称:明陵石雕望柱
标号:735

名称:清慈禧享殿龙凤石
标号:736

名称:清乾隆陵地宫雕饰
标号:737

名称:清乾隆地宫雕饰
标号:738

名称:明石雕狮
标号:739

名称:明石雕狮
标号:740

名称:明石雕狮
标号:741

名称:明石雕瑞兽
标号:743

名称:清会馆雕饰
标号:744

名称:清格扇门木雕纹饰
标号:745

名称:清格扇门木雕纹饰
标号:746

名称:清格扇门木雕纹饰
标号:747

名称:潮州木雕器物纹饰
标号:749

名称:潮州木雕器物纹饰
标号:750

名称:明雕漆区盒
标号:751

名称:潮州木雕器盒
标号:752

名称:瓷盒雕饰
标号:753

名称:清石雕观音
标号:754

名称:清树根雕老子骑牛
标号:755

名称:德化瓷观音
标号:756

名称:石湾瓷人物
标号:757

名称:清末民间泥彩玩具
标号:759

名称:清末民间泥彩塑玩具
标号:760
第八章--第六节
第六节  宋、元、明、清雕塑家和民间匠师
    宋代及其以后元、明、清各代,由于阶级矛盾愈益尖锐,社会的阶级分划愈加明显,出自工匠之手的雕塑艺术,更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并且同样也受到土大夫文人的轻侮。因而雕塑匠师能在美术史上留名的就更少见了。在宋代约三个世纪中,除本书第七章第四节中所提到的重修法门寺九子母雕塑的工匠王泽,郫州民间雕塑匠师田圮,苏州匠师袁遇昌和小品雕刻家“技巧夫人”严氏、雕竹艺人詹成,雕石艺人王刘九等之外,以雕塑留名者,尚有因塑造杭州西湖净慈寺五百罗汉而留名的张潮,因塑造玉清官道教像而得名的张长昱和王文度,以及妆銮工龙章等数人。此外,在陕北黄陵石空寺北宋佛窟中有66州雕工介端,男介元,弟介子用,弟介政等介姓一家的题名,在四川大足石门山、石篆山和北山的几处崖窟雕像旁,也曾有雕工父子一家相传的题名。如石门山、石篆山,北宋哲宗绍圣时期的文氏一家,有文维一、文维简、文居安、文居礼,文居道、文仲章和文冶、文珠等;在北山,则是南宋时代的伏氏一家,有伏元俊、伏元信、伏世能和伏小六、伏小八等。这就足以说明在封建社会时期,技术工匠多半是拘守着门户之见的保守思想,只有父子或祖孙相传,才能把这一技之长世世代代地传留下去。至于其它如第三节的陵墓雕刻,则留下姓名者更少,所见仅在河南焦作市郊出土的属于金代统治下的一座石壁线刻墓中,刻题有“大金承安四年(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谨修石墓一口……刊石人董晖同刊人段显,”又同地区另一金墓俑,在座下刻有“张”字,显然是塑工的姓氏(见《文物》1979年8期)。
    到了元代(公元1277—1368年),统治者为了生活享受,重视宫殿建筑,同时倡兴密教,大造佛像。为进行这一类的工作,在宫殿建筑方面特于工部下分设石、玉、木、瓦等局。因而在装饰雕刻上,名匠留名的有杨琼、张柔,段天佑、邱士亨、李合宁以及阿拉伯人黑迭儿等,多是一代宗匠,雕刻技术精巧。尤以杨琼,世为石工,技艺特高,元大都宫殿装饰石雕多出其手。  在佛像方面,特设立“梵像提举司”专掌雕塑佛像事。其密教造像的形式,与一般佛像不同。为此曾向西藏请来尼泊尔籍像匠阿尼哥、阿僧哥等,从事塑作,并受到统治者的奖赏.阿尼哥在元史中有传,他不仅长于泥塑像,铜铸像也有制作。由于他具有很高的雕塑才能,还培养出中国籍的名匠刘元。《元史》阿尼哥传中曾有:“曾从阿尼哥学西天梵相,亦称绝艺”的称誉,并且被朝廷元授以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时人称为“刘正奉”的记载。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以匠师取得这种地位的却极为少见。
    刘元(或称刘銮)字秉元。据记载,他的著名作品有:香山寺四大天王像,毗卢佛和胁侍像以及普塔寺天王像等。佛教造像之外,道教造像也有创作,如长春宫东岳庙帝君及侍臣、侍女像,天庆宫上元帝君及侍从像等。因而《元史》中有“凡两都名刹,塑土范金搏垸(刮)为佛像,  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的记载。又据前人笔记:元都胜境,在弘仁寺西,相传其中道教像为刘元所塑,正殿玉皇大帝和右殿三清像,仪容肃穆,道气深沉,左殿塑三元帝君,上元执簿侧首而向,若有所疑,一吏跪而答,甚战傈。一堂之中,皆悚然严肃,神情生动,如闻其声,堪称绝艺。像这种神态逼真的造像,如没有深入现实的生活基础以及高超的表现手法,是很难以塑出的。刘元以外,元代以“画塑匠”留名的,还有王清、董进、曹让、李源、扈宗明、胡君贵等(参见秦岭云《民间画工史料》)。
    另据记载:元代有塑工张生者,善塑佛道人物,并能以深入刻划不同人物的神态性格,其手艺巧智、古今罕匹。曾有人评论说:“态见于容者塑之工也,德见于态者塑之难也;人、鬼以态,菩萨以德,故塑之智至菩萨病焉。削木为骨,搏土为肉,摩金胶采为冠裙容饰,操墁以损益之。丰而为人,瘠而为鬼。
    粲然布列而为众物,其行其事,必当其类,一堂之上,坐立有度,尊卑有容,怒者、喜者、敬者、居者,情随状异,变动如成人,使观者目惮魄悸,不敢目为土偶,此塑之工也;菩萨则不然,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以耸视瞻,其姣非婉,其蚬非愿,……其慈若喜,其寂若悦。德悦于容,溢于态,动于神。……以张生之艺之智而所成就若此,可知塑之难矣。”(元释圆至《牧潜集》)以上的描述,一方面足以说明塑工张生在塑像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时也说明了元代雕塑匠师们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精神。
    明、清两代,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文人绘画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雕塑工匠因受到歧视而难以留名史册。但由于这一时期特别发达的工艺美术雕刻,如案头摆设以及供玩赏的雕塑小品,取得了文人们的欣赏,同时,这类工艺小品雕刻虽然大部分是出于工匠之手,但因体力劳动较小,也可能由士大夫文人作为一种怡情遣兴而兼长此道,更加以皇室贵族,也多喜爱这类小品装饰或摆设,有的制作者还被罗致为朝廷“供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明、清两代有不少舡艺美术小品雕刻者(包括一部分匠师)得以留下了姓名。
    在明代,有以雕刻橄榄核或桃核驰名的夏白眼、王叔远等,可以在小的橄榄核上雕出十多个眉目悉备,喜怒作态的罗汉或儿童;又有的天成、朱浒崖、方古林,袁友竹、王百户等,能用紫檀、黄杨或象牙雕为精巧的人物、器皿等工艺美术小品J又有秦一爵、沈大生、李文甫、濮仲谦、朱子明、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袁友竹、‘方古林等,多精于竹雕,用竹根雕成的佛、道造像,各具神态。另外,还有精雕玉石、玛垴等工艺小品雕刻的苏州名匠陆学刚、刘谂、王小溪等。在金银铜锡的冶铸雕镂方面,也有不少的名工,如嘉兴的朱碧山,以雕银驰名,所雕“昭君出塞”,形体极小,重仅二三钱,但眉目如生,所有衣带、琵琶等,都能细致入微。在书版雕刻上,明代新安派雕版,有黄汪二派,黄派的黄应先、黄应泰、黄一彬、黄伯符,汪派的汪忠信、汪成甫以及刻印十竹斋书画谱的胡正言等人,也都是对于工艺美术有贡献的雕刻名工或名家。
    清代留名的雕塑家和匠师,除了塑造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的黎广修和无锡、天津的泥塑艺人外,也还有很多以小品雕刻驰名者,并且有的曾被当代的皇室所赏识,任为“如意馆”①供奉。如以雕刻竹根见长的封锡禄、封锡璋兄弟以及锡禄的弟子施天章等,前者于康熙年间召为养心殿侍直,后者供奉乾隆、雍正年间的如意馆,官鸿胪寺序班。其他如沈兼、沈尔望、吴之蹯、周颢、周笠等,也多以雕刻竹根人物著名。他们的作品,多数是供统治阶级玩赏的小品摆设,题材内容以消极意义为多,因而能迎合统治阶级玩赏遣兴的需要。但它与富有民间情趣的工匠制作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无锡惠山泥人,早期著名的作者,以清代中期的丁阿金为代表,与丁同时驰名的艺人有周阿生、丁驼子、卢富茂、胡春喜、胡万成、冯金山、鲍阿福等,他们都各有专长。一直到清朝末年,由胡万成等七家作坊集资成立耍货公所,订出“传子不传婿”的公约,以致使得无锡惠山泥人在发展上受到了很大的局限。②
①  如意馆是满清皇帝在宫廷内的消遣机构,也是御用画师、艺人的聚集所在.因清代无画院之设,即以此代替画院和艺苑。
②  参看《美术研究》1959年第一期《惠山泥塑的沿革》一文。
天津的泥塑著名艺人“泥人张”,即张万全一家。最初是就近利用窖厂的泥土,捏塑各类儿童玩物如鸡、鸭、牛、羊等小动物及小人,小马,就窑厂烧成出售,逐渐得到了很好的销路。张的儿子张明山,小时就受到熏陶,随着父亲塑造耍具。由于他的艺术才能和勤恳钻研的精神,因而大大超过了乃父的水平。
而且题材范围也不限于单独的小人小马,开始塑制成组的戏出人物和历史故事。为了对于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进行深入体会和细致刻划,他经常出入戏院剧场,从事观察。并且能塑出某些著名演员的形象身段,酷肖其人。由于他的泥塑制作受到群众的喜爱,因而得到了“泥人张”的称号。
    以上仅仅是粗略地列举,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尤以明、清两代,特别是年代距离我们不远的清代,各省各地的建筑装饰和工艺美术雕刻以及民间泥塑或寺庙造像的行业中,都有不少的名工巧匠,只是由于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很难以留下姓名。我们今天有幸来观摩这类偶尔留下来的一鳞半爪的优秀作品,缅怀无名前辈的辛勤业绩,当倍增无限敬佩景仰的心情



上一篇:第八章--第七节
下一篇:第八章--第五节


相关新闻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