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我为歌狂》 新华网杭州5月8日专电(记者张乐、余靖静)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动画制作这些年似乎风光无限。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动画创作基石的原创漫画,近年的境况却不容乐观。 过多地关注原创动画片而忽视了对原创漫画的扶持和合理利用,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正在走入某种误区。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与会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大声疾呼:中国的原创漫画在哪里? 国产动画创作井喷 原创漫画生存堪忧 在动漫产业被国家作为创意文化产业而大加扶持的今天,动画片的制作因为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井喷。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在本次动漫节上介绍说,近三年来,我国国产动画片的产量大体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高速增长。 在1993年至2003年的11年时间里,我国国产动画片的总产量仅为46000分钟,平均每年的产量还不到4200分钟。然而2006年,国产动画片产量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2300分钟。今年一季度,我国国产动画产量达到22000分钟,比去年同期产量增长7000分钟。 然而就在国产动画创作井喷的同时,我国的原创漫画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据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周斌教授介绍,作为动画片创作和整个动漫产业重要基础的漫画创作,目前“正处于困境之中”。他说,目前,我国包括《动画大王》《卡通先锋》《少年漫画》在内的多家有影响的漫画期刊,因连续亏损而相继停刊。近几年创办的、目前还存在的漫画刊物,其发行量也在2万至3万份之间徘徊,与发行量高达50万至80万份的日本、韩国漫画杂志相去甚远,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中国动漫产业链尚未形成,就已陷入某种误区。连环漫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庞邦本直言:“漫画可以衍生出动画,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中国目前几乎已‘无漫可动’!” 漫画创作缘何长期受到漠视? 在接受采访的专家中,几乎没有人会否认漫画创作在包括动画制作在内的整个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和关键性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主任、美国电影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中教授说,漫画和动画是天然的盟友,日本动画在这方面极具代表性。他说,日本80%以上的动画是根据漫画改编的,尤其是当红漫画。例如,日本第一部长篇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即改编自“日本动画之父”手冢治虫的同名漫画。如今,漫画已成为日本动画产业的主要源头。时至今日,一些受欢迎的漫画甚至在连载期间就被改编成动画。 李亦中认为,将畅销漫画书改编成动画,是一种理想、安全的电影投资。因为“先漫后动”的模式可以预测市场、实现预售、预期利润,投资风险较“原创”大大降低,从而获得最佳的性价比。 据介绍,美国的四家最大的漫画出版公司各自拥有漫画品牌,并与好莱坞制片商有密切联系。整个动漫产业链的流程是:漫画最先在报刊上连载,随后出版漫画图书,之后改编成动画或故事片,而后又从影片产出电视播映、网络播映等收益权,最后衍生出音像制品、玩具、游戏、服饰等后电影产品,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这类‘连环漫画电影’几乎部部叫座,对好莱坞片商来说,拥有惊人发行量的连环漫画所塑造的大众偶像,等于提供了胜券在握的票房期货。”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我为歌狂》 然而在我国,情况并非如此。周斌等教授说,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学科设置,目前我国的漫画创作人才大多转行自美术领域,或者只是一些对漫画创作有着单纯爱好的业余创作者,缺乏一系列专业的培训。他们大多习惯于说教味和对于传统文化故事的照抄,缺乏原创精神,使得大众对于故事老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本土漫画产生了厌倦。 漫友文化传播机构出版人金城说,由于缺乏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不少人只能靠爱好苦苦坚持。已成为香港动漫之父的黄玉郎数十年如一日投身漫画,当被问到为何苦苦坚守的原因时,他的答案是:“我喜欢”。近年在国内漫画界崭露头角的姚非拉则坦言,如果选择画插画、干广告,挣的钱可能是现在的10倍都不止,没有放弃只是靠他对原创漫画的执著理想。 与此同时,缺乏消费人群培养和市场化经营,加上国外暴力色情凶杀漫画的误导,导致国人对动漫文化的偏见和误读,也是国产漫画创作遭遇寒流的原因。 降低动漫“试错”成本 重寻漫画成长空间 凯蒂猫没有属于自己的动画片,但这并不妨碍这只今年已32岁的粉红色卡通猫咪形象的继续流行。“先有形象,后有动画”是国际上成熟的动漫发展模式。 去年高调进军动漫产业的浙江太子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永纪认为,我国的动漫企业绝大多数并不习惯于从已有的漫画形象中选择动画开发的对象。据统计,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从一开始就将80%的力量和资金投到动画片的创作生产和制作上,在动画形象的前期设计和后期衍生产品开发上,却仅占了各10%。他说,这也是目前中国国产动画片商业成功率较低的原因所在。 许永纪认为,国内企业要塑造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首先应该通过动漫杂志、网络FLASH(动漫)这类成本较低的载体来进行介绍和推广,比如美国动画品牌米老鼠、史努比,来自长达30年之久的漫画连载;又如韩国的流氓兔,在发展动画片或者开发衍生产品之前已经家喻户晓。他说,在动漫卡通形象经过市场检验并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和喜爱之后,再投身动画片的制作,将有助于明星品牌的形成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连环漫画正面临价值被重新认定的机会。令人高兴的是,这样的好苗头正在显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我为歌狂》创造了本土漫画改编动画片的先例,由两个女孩子编写的故事搬上荧屏后收视率极高,不仅带动了图书的热销,还开发出《我为歌狂》系列衍生产品。而2007年网络上最流行的“兔斯基”形象,其原创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动画的大三女生王卯卯。有关人士乐观评价,“兔斯基”可望成为中国式“先漫后动”运作方式的代表。 李亦中表示,中国拥有3.7亿青少年,作为动漫消费的中坚力量,这个市场的容量和潜力不容低估。他呼吁业界借鉴国外动漫创作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原创漫画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当本土漫画赢得足够多的注意力之后,在影视、电玩、网游领域才能出现‘注意力平方’的连锁效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