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蟠螭纹·蟠虺纹  流行于东周时期。虺是小蛇,由纠屈蟠绕的小蛇组成图案,以印模制造方法,用一个单位纹样作四方连续的排列组合,构成器身上的大面积装饰,产生类似织锦般的华美效果,其形体较大的称为蟠螭纹。

东周时期由于青铜铸造技艺的精进,出现异常丰富的纹饰样式,有的并嵌错金银或玉石材料,使青铜器形成多色彩的表现效果。

2.美术作品

(商)司母戊鼎(青铜,通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1939年3月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为商王武丁祭祀其母戊制作的大型礼器,鼎腹长方形,立耳,柱足,造型宏伟,为古代青铜器的代表性作品。鼎腹四面以饕餮、夔龙为边饰,以云雷纹为地,中心留出大面积空白,两耳外侧饰相对的两立虎,共衔一人头,柱足上端饰饕餮纹,下有三弦纹。腹内壁有“司母戊”三字铭文,或释为“姤母戊”。也有人认为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武乙配偶)而制作的。

(商)杜岭方鼎(青铜,高100厘米,重82.4公斤,1974年河南郑州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或称“兽面纹乳丁方鼎”。出自窖藏,同时出土的共有一对。器腹呈方斗形,深腹、折唇,双耳立于口沿上,折成沟槽,柱足,中空。鼎腹四面各饰一圈U字形乳丁纹。在上部约1/3处加饰一道饕餮纹。将腹部正中的空白分割成两部分,鼎足上部饰饕餮纹,下部饰三道弦纹。造型厚重,但整体比例和局部处理有未臻完善处,饕餮纹由单线构成,无底纹,均表现出商代早期青铜器制作的特点。

(西周)大盂鼎(青铜,鼎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有铭文291字,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铭文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对贵族盂的策命,周王赏赐给盂奴隶1079人,是研究西周社会制度的重要材料。

大盂鼎铭文字体端庄茂朴浑厚,行次规整,是金文书法艺术中的典范。

(西周)利簋(青铜,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临潼县博物馆藏)

造型庄重,双耳下有垂珥,圈足下置方禁。器身饰饕餮、夔龙纹。腹内底有铭文4行32字,记贵族利在武王伐纣获胜后第八天受赏制造此器,为西周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一件青铜器。

四羊尊(青铜,通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重34.5公斤,传湖南宁乡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造型雄奇、瑰丽、形体巨大、纹饰精细,色泽黝黑、铜质精纯。其设计的着力处在尊的肩部和腹部的四龙与四羊。羊装饰在尊腹四隅,羊头突出于器表,肩、腹部装饰高冠的鸟纹。设计者注意到多角度的观赏效果,巧妙地解决了羊身与腿部的关系。从尊的转角处看,每只羊都露出前蹄,仿佛从尊的内部向四方走去。而从四面看,相背的两只羊,腹部相连,又仿佛每只羊都是有前后蹄的,避免了残缺的感觉。

尊口敞开,棱形方唇由尊颈四壁与八道很长的扉棱承托起,扉棱由口部直贯到器足,对尊整体造型的完整统一和外观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商)龙虎尊(青铜,高50.5厘米,口径44.7厘米,重约20公斤,1957年安徽阜南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代青铜器中的典范作品之一,造型完美,腹部以扉棱为界,饰三组虎噬人纹饰,肩部饰三条浮雕游龙,龙首作圆雕突出于器表。又各有小龙追逐于其后,圈足饰饕餮纹,天地纹。纹饰以浮雕、圆雕、线刻相结合,器物造型与纹饰达到完美的结合。

(商)妇好鸮尊(青铜,通高45.9厘米,重16.7公斤,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两件,成对,造型奇伟,纹饰繁丽)

器物整体造型为鸮形,但头部作饕餮,有刻着夔纹的高冠,头后开半圆形口,其上置盖,盖上饰饕餮纹,并有立体的夔逐鸟的捉手。喙方厚,正面饰蝉纹。

尊的颈部饰一身两首的变形夔纹、饕餮纹。腹部正中饰一大蝉,两侧为由蛇躯构成的双翼。背部鋬下饰一展翅飞翔的鸮纹。

口下内壁有“妇好”铭。

(商)象尊(青铜,高22.8厘米,长26.5厘米,重2.57公斤,1975年湖南醴陵狮形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出土于山坡上,可能是祭祀山川后埋祭的礼器。通体作象的造型,失盖,鼻端有孔,与腹相通。全器有11种动物装饰纹饰,制作精美。鼻端作凤首形,上伏一虎,正与象额的两只蟠虺相对,周身遍饰饕餮、虎、夔龙、凤鸟等图像。主次分明,繁简得宜。

(西周)折觥(青铜,通高28.7厘米,长38厘米,重6.7公斤,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出土。周原文物管理所藏)

西周前期重要代表性作品,制作精致华美。盖前端为垂角兽首,后端作饕餮,两侧饰夔龙纹,盖上扉棱前端作相随的两兽首,器周身饰饕餮纹、夔龙纹,中线及四隅有勾状扉棱。觥鋬上为兽首,中部为鸟形,下垂象鼻。盖器同铭各40字,记作册折受周王之命贶赠望土于相侯,受赏青铜与臣,铸器以祀父乙。

(夏)镶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青铜·绿松石,长14.2厘米,宽9.8厘米,1981年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收藏)

出自一个较大的墓,位于墓主人胸、腰之间,牌饰两侧各有两个穿孔钮,应是缝在衣服上的装饰物。墓主人身体周围还有绿松石管饰、玉饰、漆器等,显示出其不同一般的贵族地位。

牌饰以不同形状磨制工巧的绿松石镶嵌成饕餮纹,用简括有力的凹线勾勒出形象,双目圆凸,很生动,图形阴阳互补,繁简得宜。

同类作品已发现数件。饕餮形象略有差异,更与后来流行的图像有明显不同。

(春秋)立鹤方壶(青铜,通高118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出土,共两件: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馆,一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造型仍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样式,但遍饰器身的各种装饰造成了瑰丽的效果,反映了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盖上部为两重骈列的莲瓣形装饰,盖心有一只展翅欲翔、形象生动写实的立鹤,被学术界认为是春秋时代精神的象征。战国以后,青铜壶盖以立鸟为饰的渐多,立鹤方壶为此类器物中已知的最早实例。

(战国)曾侯尊盘(青铜,尊通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重9公斤。盘通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重19.2公斤。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前期代表性作品,出土时尊置于盘中,或应称盘尊。

尊的本体部分用浑铸法铸成,口部用失蜡法制成透空的附饰,内层为镂空网状结构,外层由细密的铜梗相互勾连,构成扑朔迷离的蟠虺纹饰,尊的腹、足部分还焊接有形态飞动的8条双身龙。

盘的设计、铸造手法与尊相类,高出口沿的4个长方形透雕附饰也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尊、盘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盘底铭文残存“曾侯之口口”六字,可知原为曾侯所作器。

(春秋)越王勾践剑(青铜,通长55.7厘米,1965年湖北望山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剑首内铸十一道极细的同心圆圈,剑格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剑身满饰菱形暗纹,近格处有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8字。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陵墓石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