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浮雕头像、胸像》课程,是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浮雕头像、胸像》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浮雕头像、胸像雕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分析形体与整体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思维能力和造型素质;增进学习者从事雕塑制作与表现的能力。
浮雕头像、胸像是雕塑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使学习者为日后从事雕塑创作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课程教学将紧密联系泥塑实践,要求学习者关注人的头像、胸像解剖、运动规律和表现技巧的运用。为了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学习者要适当做些小型的人物浮雕速塑。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由叶庆文教授编写的《雕塑艺术》美术教材丛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参考书: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著潘耀昌等译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葛塞尔著傅雷译的《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雕塑的概念:
学习雕塑,道德要建立起雕塑的造型观念。雕塑属视觉艺术范畴,一般地讲,它是一种静态、可触、可观的三维造型形式。它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习雕塑需要培养立体形态的思维方式。
雕塑可从材料、用途、形式上划分多种类别,如:泥塑、木雕、石雕、金属雕塑;架上雕塑、室外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雕塑;圆雕、浮雕、透雕;具象雕塑、抽像雕塑等。
雕塑语言:
雕塑不同于绘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学习中要注重雕塑语言的探索与研究。诸如:形体、空间、量感等等,都要在具体塑造过程中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
形体: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体是由面形成的。一件雕塑面不明确就缺乏力度,显得棉软,找出面的转折十分重要。面的寻求离不开“高点”,点、线、面、体是雕塑作品形成的造型要素。塑造中要“宁方勿圆”语言肯定。
空间:雕塑作品的空间感并不完全指客观物体存在的实际空间,更主要的是指形体向周围扩张的心理“势头”、“趋向”。空间意识是艺术家特别是雕塑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它是潜在的视觉、触觉和运动的感觉。
量感:通常量是指物质的量。而量感作为雕塑术语,则是指心理的量。量感源于物理的量又与之不同,忧如重量感不单是指重,还包含着视觉上的厚重感、结实感、紧张感一样。表现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用泥的多少、物质载体的轻重,关键是正确塑造体、面的构成和联接关系。所谓量感,是充满生命力的形体所具有的生长和运动状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要有意识地塑造物体,使之具有对外力的抵抗感(张力),自在生命感和运动感,就表达了量感。
方法步骤:
确立某种步骤,不是绝对的规范,但对初学者却非常必要。
开始做浮雕头像、胸像雕塑之前,首先要把握对客观对象(模特)的第一感受。这种鲜明的感受要贯穿塑造的全过程,这种领悟往往就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的艺术感受。
上泥前的第一步是做浮雕板,这是做浮雕头像、胸像雕塑雕塑的基础。浮雕板要根据对象的动态、比例、造型特征来进行,注重立体的框架关系,避免繁琐,讲究构图。
用泥巴塑造时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建立大型,深入刻划,总体调整。
建立大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敏锐、大胆地进行塑造,立体地捕捉大型,合理的进行体积压缩。要把对象看得单纯一些,区分本质与表象,始终抓取主要的东西。不要孤立的只注意头问的造型,要特别注意头、颈、胸三者之间的组合关系。要以框架观念,几何体积的观念来构筑、塑造。克服通过对轮廓来塑造的坏习惯。
深入刻划:通过对每个局部和具体刻划来充实,丰富整体造型。依据解剖知识,深入地分析,研究人类头部造型骨胳肌肉的生长规律和相互关系。力求表现具体对象的造型特征和气质,个性。这是一个分解、组合直至确立的过程。防止表面的模拟,要有选择的进行重点刻划,学会和掌握提炼概括的能力。
总体调整:从整体出发,回到“第一感受”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检查作品造型是否准确,形体、结构是否充实、严谨,大的节奏是否鲜明,是否具备一定的体感、量感和空间感,有没有把对象的气质、个性特征表现出来,作品整体是否和谐统一,是否具备一定的力度和格调,体积压缩是否合理。这一阶段要我看少做,冷静地对待每一个问题,思想明确之后,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去加以解决,直至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浮雕头像、胸像要求是强调写实,这和倡导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特点有个性的去表现并不矛盾。从一年级刚刚接触雕塑做头像到二年级具备一定的能力做浮雕头像、胸像,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加强的过程。做好头像非一日之功,只*课堂上做几件习作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多看、多想、多做,才能提高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浮雕头像、胸像》课程的教学,第二学年安排4周。课时计划是每周16学时。教师根据学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把科学研究与艺术表现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本课程可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实践相结合。进行适当的研究性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寻找有关头像、胸像解剖的书籍和具象表现主义的学术论文来阅读,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答疑。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重视平时的实践,每周都安排大量的泥塑实践作业,大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后表现。基本上是一周安排学生完成一件头像、胸像习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练习的单元课时数,比如一件做两周。
本课程的期末评分形式为:作品展示,集体评分。即在作品展示现场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专业老师共同评定。同时应参考任课老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及日常表现的评价。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头像、胸像的基本解剖、运动规律和表现技巧;考察学习者整体观察与整体表现的能力素质;考察学习者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练习情况和表现情况三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90%,其它两项占总评成绩的10%。
上一篇: 木雕的髹漆与贴金
下一篇: 《泥塑临摹头像写生》课程教学标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