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名称:太原龙昊天观石窟
标号:672

名称:太原龙昊天观三清像
标号:673

名称:甘肃永登佛寺欢喜佛
标号:678

名称:河北蓟县独乐寺辽菩萨
标号:679

名称: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之一
标号:680

名称:北京碧云寺天王
标号:681

名称:甘肃麦积山瑞应寺菩萨
标号:682

名称:陕西咸阳凤凰台壁塑
标号:684

名称:北京法海寺仙官
标号:686

名称:北京法海寺菩萨
标号:687

名称:四川芦山广福寺十二圆觉之一
标号:689

名称:陕西三原城隍庙乐女像
标号:690

名称:陕西三原隍庙侍女像
标号:691

名称:南京明孝陵石雕大象
标号:699

名称:北京明十三陵石雕大象
标号:700

名称:北京明十三陵石雕行列
标号:701

名称:安徽凤阳祖陵石雕行列
标号:702

名称:明潞简王墓石雕行列
标号:703

名称:明长陵石雕文臣
标号:704

名称:明长陵石雕武将
标号:705

名称:清东陵石雕蹲狮
标号:707

名称:清东陵石雕大象
标号:708

名称:清西陵石瑞兽
标号:710

名称:清西陵石雕文臣
标号:711

名称:济南元墓出土俑
标号:718

名称:明墓出土俑
标号:720

名称:上海明潘姓墓出土俑
标号:721

名称: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俑
标号:722

名称:明朱檀墓俑
标号:723

名称:明廖墓俑
标号:724

名称:清墓俑
标号:725

名称:明北京智化寺藻井雕饰
标号:728

名称:明长陵石坊
标号:730

名称:清北海九龙壁
标号:732

名称:明陵石雕华表
标号:734

名称:明陵石雕望柱
标号:735

名称:清慈禧享殿龙凤石
标号:736

名称:清乾隆陵地宫雕饰
标号:737

名称:清乾隆地宫雕饰
标号:738

名称:明石雕狮
标号:739

名称:明石雕狮
标号:740

名称:明石雕狮
标号:741

名称:明石雕瑞兽
标号:743

名称:清会馆雕饰
标号:744

名称:清格扇门木雕纹饰
标号:745

名称:清格扇门木雕纹饰
标号:746

名称:清格扇门木雕纹饰
标号:747

名称:潮州木雕器物纹饰
标号:749

名称:潮州木雕器物纹饰
标号:750

名称:明雕漆区盒
标号:751

名称:潮州木雕器盒
标号:752

名称:瓷盒雕饰
标号:753

名称:清石雕观音
标号:754

名称:清树根雕老子骑牛
标号:755

名称:德化瓷观音
标号:756

名称:石湾瓷人物
标号:757

名称:清末民间泥彩玩具
标号:759

名称:清末民间泥彩塑玩具
标号:760
第八章--第二节
第二节  中国雕塑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和衰萎时期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由于游牧部族的落后因素,相应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生产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元朝官府为了满足蒙古贵族奢靡生活的需要,特在工部设立诸色人匠总管府、提举司和各种局院,其中工匠统称为“匠户”,全是从民间搜刮而来,故又名为“括匠”。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在中国北方各地一次就括匠四十二万人,至元二十四年又“籍江南民为工匠三十万户。”这些工匠匠户,多掌握有一定的手工艺技术,当然其中也有少数精于雕塑的人材,但却受到元代统治者的残酷统治,所有工匠都规定子孙世袭,被长期“鸠聚”,终日终年在吏卒监督之下辛勤工作,不得休息,更不能改业离去,如此,工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难以发挥,也阻碍了手工业技术,包括雕塑技术的发展。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通行于西藏(当时的吐蕃)的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元世祖曾封喇嘛教法王八思巴为“国师”和“大宝法王”。因此,元代的喇嘛教造像颇为盛行。同时,道教在元代也很兴盛,道教造像也多有遗留,甚至元代还有属于道教的石窟。;关于佛教造像,据《元史》记载,元代曾设立“梵像提举司”,并在“匠作院”中分设石、玉、木、瓦等局,专司雕塑之作。《元代画塑记》中曾把佛、道像和金刚、神鬼、罗汉、圣僧像列于画工十三科之先(见《经世大典》),也足以说明元代对于佛、道雕塑造像都是很为重视的。
在明朝,最初讨伐元朝的檄文中,曾经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种精神也必然要反映在明朝的施政措施中,尤其在文化美术方面,明朝不仅有类似宋代画院的设施,并且向往盛唐的文物制度。从明代遗留到今天的一些雕塑造像的造型风格上,不难看出它不只是继承了宋代,更与盛唐时代的制作有某些接近。只是由于城市工商业和世俗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佛教石窟造像更为减少,即城市寺庙中的偶像,在佛、道造像以外,其它的神庙如城隍、土地、关羽、岳飞等逐渐繁多,这样使得中国雕塑艺术在题材内容上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同时,由于世俗美术的发达,用为摆设的小品工艺雕塑以及用于宫殿建筑的装饰雕塑也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阶段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封建社会显著走向下坡的时代。反映在意识形态的美术方面,多数是摹仿前代,缺少创造精神。表现在形象明显的雕塑艺术上,即使刻意摹仿前代,仍显得软弱松弛,  缺乏生气。这种现象,尤以清代后期更是普遍存在。在雕塑制作的题材内容方面,也是沿袭着明代而更为推进了一步,即世俗的神祗造像和小品工艺雕塑,较之明代更见繁多。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新中国诞生以前的旧时代,曾有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困厄,不少地区盛侣“毁庙办学”之风,即把寺庙中的神像毁去,利用庙屋以兴办中小学,看来似乎是“破除迷信,易弊为利”,但从保存寺庙造像以至壁画艺术遗产的角度来看,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这种毁庙以破除迷信的事件,在清代末年的辛亥革命以至近年的历次战争和动乱中,也时有发生。这虽是属于近代或现代的历史事件,但所毁去的包括唐、宋、元、明、清各代庙宇,其中富有艺术价值的雕塑造像遗作还是不少的。以上所述情况,多是著者亲眼看到的事实,每一忆及犹有不胜惋惜之情。但如与取得祖国的新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事业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末节了。



上一篇:第八章--第三节
下一篇:第八章--第一节


相关新闻

第八章--第一节

佚名

 

第八章--第三节

佚名

 

第八章--第四节

佚名

 

第八章--第五节

佚名

 

第八章--第六节

佚名

 

第八章--第七节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