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名称:宋永定陵石刻
标号:551

名称:宋永定陵鞍马
标号:552

名称:宋永泰陵鞍马、象
标号:553

名称:宋永裕陵狮子
标号:554

名称:宋永熙陵石羊
标号:555

名称:宋永昌陵将军
标号:556

名称:宋永泰陵将军
标号:557

名称:宁永泰陵客使
标号:558

名称:宋永裕陵瑞禽
标号:559

名称:宋永裕陵瑞兽
标号:560

名称:宋永熙陵走狮
标号:561

名称:河南方城宋墓石俑
标号:562

名称:河南焦作金墓俑
标号:563

名称:河南焦作金墓俑
标号:564

名称:江西鄱阳南宋墓俑
标号:565

名称:江西景德镇南宋墓瓷俑
标号:566

名称:河南偃师宋墓砖雕
标号:567

名称:河南偃师宋墓砖雕
标号:568

名称:山西侯马金墓砖雕
标号:570

名称:山西侯马金墓砖雕戏台
标号:571

名称:宁夏宋墓砖雕磨面
标号:572

名称:宁夏宋墓砖雕挑夫
标号:573

名称:陕西延安宋龛壁石雕万佛
标号:574

名称:陕西延安宋龛壁石雕万佛
标号:575

名称:陕西延安宋窟壁龛菩萨
标号:576

名称:陕西延安宋窟文殊菩萨
标号:577

名称:陕西延安宋窟普贤菩萨
标号:578

名称:陕西延安宋第二窟浮雕
标号:579

名称:陕西延安宋第二窟天王
标号:580

名称:陕西富县石泓寺第六窟佛像
标号:581

名称:陕西富县石泓寺第六窟唐代雕像
标号:582

名称:陕西富县石泓寺第六唐代雕像
标号:583

名称:陕西富县石泓寺第六窟龛佛
标号:584

名称:陕西富县阁子头寺窟涅盘浮雕
标号:585

名称:陕西富县阁子头寺窟塔柱浮雕罗汉
标号:586

名称:陕西富县阁子头寺窟塔柱浮雕罗汉
标号:587

名称:陕西富县阁子头寺窟坐佛
标号:589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窟内佛坛
标号:590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三佛之一
标号:591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佛手
标号:592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菩萨
标号:593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菩萨
标号:594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菩萨残躯
标号:595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三尊像
标号:596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迦叶
标号:597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迦叶
标号:598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坐佛
标号:599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文殊
标号:600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立佛
标号:601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二童子
标号:602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哀悼弟子群
标号:603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哀悼弟子群
标号:603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哀悼弟子群
标号:604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佛故事
标号:605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挑担行僧
标号:606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千方佛
标号:607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右壁群像
标号:608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佛龛
标号:609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日光佛
标号:610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罗汉
标号:611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罗汉
标号:612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罗汉
标号:613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罗汉
标号:614

名称:陕西志丹县河家洼窟天王
标号:615

名称:陕西志丹县河家洼窟金刚
标号:616

名称:陕西安塞县石窟外景
标号:617

名称:麦积山一六五窟供养人
标号:618

名称:四川大足北山数珠观音
标号:621

名称:四川大足北山心神东窟雕像
标号:622

名称:四川大足北山心神东窟文殊
标号:623

名称:四川大足北山心神东窟普贤
标号:624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佛湾
标号:625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大佛湾
标号:626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地狱变父母恩重经变
标号:627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地狱变父母恩重经变
标号:628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地狱变之寒冰地狱
标号:629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养鸡女
标号:630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牧牛道场牧童
标号:631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吹女
标号:632

名称:四川大足安岳圆觉洞十二圆觉菩萨
标号:633

名称:四川大足安岳圆觉洞飞天
标号:634

名称:四川大足安岳圆觉洞飞天
标号:635

名称:四川大足华严洞十大弟子像
标号:636

名称:广西桂林还珠洞龛像
标号:637

名称:广西桂林叠彩山佛龛群
标号:638

名称:山东长清灵岩寺彩塑罗汉
标号:641

名称:山东长清灵岩寺彩塑罗汉
标号:642

名称: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罗汉
标号:643

名称:山西晋城青莲寺彩塑罗汉
标号:644

名称:陕西富县直罗塔石雕罗汉
标号:647

名称:河北易县三彩罗汉
标号:648

名称:山西晋城青莲寺供养人
标号:649

名称:山西天龙山圣寿天王残躯
标号:650

名称:河北正定隆兴寺壁塑观音
标号:651

名称:木雕观音
标号:652

名称:木雕观音
标号:653

名称:广东南华寺木雕罗汉(局部)
标号:656

名称:广东南华寺夹苎漆罗汉
标号:657

名称:广东南华寺夹苎漆罗汉
标号:658

名称:山西大同下华严寺彩塑菩萨
标号:662

名称:山西大同下华严寺彩塑菩萨
标号:663

名称:山西大同下华严寺彩塑菩萨
标号:664

名称:金代木雕观音
标号:665

名称:内蒙自治区林西县辽塔浮雕狮子
标号:666

名称:宋瓷塑小儿群
标号:667

名称:宋刻花瓷壶
标号:668
第七章--第二节
第二节  中国雕塑艺术的世俗化发展
    宋代是中国世俗美术(包括雕塑艺术)继唐代之后继续发展的时代。其所以如此,是由于腐朽的统治阶级在国家民族备受外族凌辱的社会条件下,精神意识消沉没落,只一心向往于享乐奢靡的苟安生活。与此同时,在被笼罩于儒家哲学思想之下的宋代理学,渗入到整个上层社会的思想意识中,因而拜佛供神等已不为地主阶级所依重,以致开凿佛窟、建造神庙、雕塑造像之风习,失去了发展的凭借。并且由于城市商业的繁荣,促使社会意识更倾向于现实,佛教即有传播,其教义也不能不结合于世俗的现实生活。因此,在宋代,有很多人把佛经故事作为民间说唱的评话话本,即寺院中也仍然有盛行于唐代的所谓“俗讲”,内容多与佛经无关,而是一些世俗生活中的历史故事。在这种情况下,神的形象也无形中走向世俗化和人间现实化,由此出现了宋代佛教造像多是接近于人的罗汉和观音,这当然与佛经经义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由于北宋在宣和初年,统治者一度信奉道教,曾诏令合佛、道为一教,称释迦佛为大觉金仙,菩萨称为大士,佛、道造像衣冠可以通用,以致佛教传统上的造像轨范受到轻视,这也是宋代佛教造像在数量上减少,在形象上趋于世俗的重要原因。
    从一般的雕塑艺术发展来说,由于世俗化的关系,给予雕塑在用途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更由于雕塑匠师们的创造才能,使得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并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技巧上更为多式多样。如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就曾在前人以山水浮雕来代替壁画①的基础上,更加发  展了一种绘画雕塑相结合的“壁塑”(亦称“影塑”)。这种“立体的绘画”形式,无疑也是顺应了世俗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并有不少表现在一些宋墓壁画中,有时确是两者明显的结合,如主体人物表现为浮雕,其背景侍从人物则完全是平面的绘画形式,这也是墓室雕塑走向世俗化的特点之一。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同时还由于宋代的地主统治阶级对于养生送死仍特别重视,墓室建造之豪奢不减于前代,用形象化的雕塑造像作墓室内外的装饰之风,颇为盛行。这就使得身受奴役的雕塑工匠们有较多的施展其艺术才能的机会。但由于民族精神上的创伤,影响到艺术创作的整个领域,也是雕塑艺术走向衰退的原因之一。
    严格说来,宋代的雕塑造像,包括陵墓雕塑和佛教造像,在质量方面,一般是落后于其他艺术,特别是落后于绘画艺术。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统治者抱有阶级偏见,即对于文人士大夫的绘画特别重视,甚至设立“画院”,以科举的方式考选御用宫廷画家,给以荣誉地位。而对于出身于工匠的雕塑艺人则认为地位卑微,而难以与画家并列,受到很大的歧视,这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在宋代以前,有些画家还兼长雕塑,两者的分工不甚显著,画史中也常把塑像、妆銮、涂彩列为一科。到了宋代,由于画家与雕塑匠工的阶级分化,使雕塑艺术即便取得广阔的发展道路,但雕塑艺人地位卑下,创造才能难于发挥,如此,再加以其它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原因,以致反映在雕塑作品上,其精神实质,主要是艺术造型,自然难免出现萎缩衰败的景象。它具体地表现在各类制作中是非常明显的。
    与两宋并存的辽,金夕因限于本身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少数的雕塑作品明显受有中原先进文化的启发和影响,甚至工匠艺人也多是从中原掳去的。这样就不大容易从遗留至今的各该国雕塑作品上,明显地看出各自的民族特点。虽然如此,如能细心地加以对比,仍可发现有某些不同之处。只是在走向世俗化和造型软弱无力的艺术风格上却是共同的。
另外,由于中国雕塑艺术,尤以佛教雕塑艺术,从唐末五代以后,由于开凿石窟的风气减少和寺庙建筑的加多,使得雕。塑造像应用泥塑和木雕的作品增
①文献记载,唐代名雕塑家杨惠之因与名壁画家吴道子竞争,曾在当时东都洛阳广爱寺殿壁塑出楞伽山景,用作五百罗汉像的背景衬托.可以推想这种浮雕式的壁塑,唐代当不仅是广爱寺一处多,石雕像相对的减少。在此情况下,经过清末外国帝国主义者的窃掠及天灾和人为的毁坏,以致损失极大,迄今遗留者为数已是千不及一,这也是这一时期的雕塑在数量上不及前代的主要原因。实物的数量既少,对于质量特征的评价当然是有影响的。总的说来,宋、辽、金时代的雕塑制作,表现在宗教偶像的雕塑方面,正如《美的历程》一书(见前章)在论及中国的佛教美术“走向世俗”一节中所说:“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在宗教雕塑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易,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堆和美的理想,大体可划为三种,即魏、唐、宋。魏以理想胜,宋以现实胜,唐以二者结合胜。”所谓宋以现实胜,当然是包括佛教造像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宋代佛教雕塑的题材,罗汉群像特别多见。早在唐代就有名雕塑家杨惠之在洛阳广爱寺塑制五百罗汉像的记载,宋代对于罗汉像的塑造就更为普遍。宋代的其它造像,包括山西太原晋祠宋塑,都是走向世俗化的特点之一。但从艺术造型的角度来衡量,尤其是与之距离不远的唐代的同类作品相对比,其缺乏强健的活力是显而易见的。



上一篇:第七章--第三节
下一篇:第七章--第一节


相关新闻

第七章--第一节

佚名

 

第七章--第三节

佚名

 

第七章--第四节

佚名

 

第七章--第五节

佚名

 

第七章--第六节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