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名称:宋永定陵石刻
标号:551

名称:宋永定陵鞍马
标号:552

名称:宋永泰陵鞍马、象
标号:553

名称:宋永裕陵狮子
标号:554

名称:宋永熙陵石羊
标号:555

名称:宋永昌陵将军
标号:556

名称:宋永泰陵将军
标号:557

名称:宁永泰陵客使
标号:558

名称:宋永裕陵瑞禽
标号:559

名称:宋永裕陵瑞兽
标号:560

名称:宋永熙陵走狮
标号:561

名称:河南方城宋墓石俑
标号:562

名称:河南焦作金墓俑
标号:563

名称:河南焦作金墓俑
标号:564

名称:江西鄱阳南宋墓俑
标号:565

名称:江西景德镇南宋墓瓷俑
标号:566

名称:河南偃师宋墓砖雕
标号:567

名称:河南偃师宋墓砖雕
标号:568

名称:山西侯马金墓砖雕
标号:570

名称:山西侯马金墓砖雕戏台
标号:571

名称:宁夏宋墓砖雕磨面
标号:572

名称:宁夏宋墓砖雕挑夫
标号:573

名称:陕西延安宋龛壁石雕万佛
标号:574

名称:陕西延安宋龛壁石雕万佛
标号:575

名称:陕西延安宋窟壁龛菩萨
标号:576

名称:陕西延安宋窟文殊菩萨
标号:577

名称:陕西延安宋窟普贤菩萨
标号:578

名称:陕西延安宋第二窟浮雕
标号:579

名称:陕西延安宋第二窟天王
标号:580

名称:陕西富县石泓寺第六窟佛像
标号:581

名称:陕西富县石泓寺第六窟唐代雕像
标号:582

名称:陕西富县石泓寺第六唐代雕像
标号:583

名称:陕西富县石泓寺第六窟龛佛
标号:584

名称:陕西富县阁子头寺窟涅盘浮雕
标号:585

名称:陕西富县阁子头寺窟塔柱浮雕罗汉
标号:586

名称:陕西富县阁子头寺窟塔柱浮雕罗汉
标号:587

名称:陕西富县阁子头寺窟坐佛
标号:589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窟内佛坛
标号:590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三佛之一
标号:591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佛手
标号:592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菩萨
标号:593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菩萨
标号:594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菩萨残躯
标号:595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三尊像
标号:596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迦叶
标号:597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迦叶
标号:598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坐佛
标号:599

名称:陕西子长县万佛洞文殊
标号:600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立佛
标号:601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二童子
标号:602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哀悼弟子群
标号:603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哀悼弟子群
标号:603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哀悼弟子群
标号:604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佛故事
标号:605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挑担行僧
标号:606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千方佛
标号:607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右壁群像
标号:608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佛龛
标号:609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日光佛
标号:610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罗汉
标号:611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罗汉
标号:612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罗汉
标号:613

名称: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罗汉
标号:614

名称:陕西志丹县河家洼窟天王
标号:615

名称:陕西志丹县河家洼窟金刚
标号:616

名称:陕西安塞县石窟外景
标号:617

名称:麦积山一六五窟供养人
标号:618

名称:四川大足北山数珠观音
标号:621

名称:四川大足北山心神东窟雕像
标号:622

名称:四川大足北山心神东窟文殊
标号:623

名称:四川大足北山心神东窟普贤
标号:624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佛湾
标号:625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大佛湾
标号:626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地狱变父母恩重经变
标号:627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地狱变父母恩重经变
标号:628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地狱变之寒冰地狱
标号:629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养鸡女
标号:630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牧牛道场牧童
标号:631

名称:四川大足宝顶吹女
标号:632

名称:四川大足安岳圆觉洞十二圆觉菩萨
标号:633

名称:四川大足安岳圆觉洞飞天
标号:634

名称:四川大足安岳圆觉洞飞天
标号:635

名称:四川大足华严洞十大弟子像
标号:636

名称:广西桂林还珠洞龛像
标号:637

名称:广西桂林叠彩山佛龛群
标号:638

名称:山东长清灵岩寺彩塑罗汉
标号:641

名称:山东长清灵岩寺彩塑罗汉
标号:642

名称: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罗汉
标号:643

名称:山西晋城青莲寺彩塑罗汉
标号:644

名称:陕西富县直罗塔石雕罗汉
标号:647

名称:河北易县三彩罗汉
标号:648

名称:山西晋城青莲寺供养人
标号:649

名称:山西天龙山圣寿天王残躯
标号:650

名称:河北正定隆兴寺壁塑观音
标号:651

名称:木雕观音
标号:652

名称:木雕观音
标号:653

名称:广东南华寺木雕罗汉(局部)
标号:656

名称:广东南华寺夹苎漆罗汉
标号:657

名称:广东南华寺夹苎漆罗汉
标号:658

名称:山西大同下华严寺彩塑菩萨
标号:662

名称:山西大同下华严寺彩塑菩萨
标号:663

名称:山西大同下华严寺彩塑菩萨
标号:664

名称:金代木雕观音
标号:665

名称:内蒙自治区林西县辽塔浮雕狮子
标号:666

名称:宋瓷塑小儿群
标号:667

名称:宋刻花瓷壶
标号:668
第七章--第六节
第六节  两宋、辽、金雕刻艺术的成就
    中国封建社会到十世纪以后的三个世纪中,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和外族的不断入侵,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反映在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雕塑艺术上,明显地表现为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都形象较为萎颓,缺乏象两汉或初、盛唐时期那样的雄大气魄。或者换句话说,.缺乏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构成这种缺点反面的却是这时期作品生活意识的加强和写实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工艺技术上的进步。读者如果将此种情况与两宋以至金的诗、文、词中所处处透出的那种平易、自然、亲切、妩媚联系起来,可看出这是与社会的发展,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时代风尚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思想、趣味都有密切联系的。
    封建社会时期的一切艺术的发展,都要取决于统治者的好恶和生活的需要。在帝王宫殿装饰(现已湮灭无存)和陵墓仪卫雕像方面,宋代是承袭唐代并有所发展的,因而遗存在巩县的宋陵石雕群,成为中国古代墓陵雕刻中的珍贵遗产。它与先导的唐陵石雕虽在气魄和精神力量上有相当距离。但由于其所体现的时代意识和其在雕塑造型、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优秀的雕刻艺术水平,使它在由唐到明清的陵墓石雕体系中占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宋代的墓葬雕塑,由于受社会风习的影响,在制作上处低潮阶段。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具有两面性的,宋代在墓葬方面的墓俑虽然减少,但作为墓室装饰的砖雕艺术却有了突出的成就。最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半立体半平面,即半雕半画相配合的作品。如河南禹县白沙镇宋墓那样的巧妙制作,其艺术性与世俗化的表现是非常显著并且引人入胜。又如山西侯马金代墓室的舞台戏出雕刻,河南上蔡、武陟等县宋、金墓室雕出的人物生活图景,其所反映的当代现实,深刻入微,细致亲切,是其他时代都难以比拟的。至于墓室中的装饰以及暇门格扇棂花的精细雕刻,几类于后来明、清两代的细木雕工。这当然是与当时手工技艺的很大发展分不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雕工们的巧智。
宋代建筑装饰艺术,包括佛寺在内的宋、辽、金建筑物,虽仍有不少尚存,但在建筑装饰中,属于雕刻艺术范围者,仅有殿堂顶上的脊兽和地面上的柱础石以及守门狮子等为数不多的雕刻物。现能见到的这类雕刻,远不如明代多,即一般的城市公众建筑物前最多见的蹲狮,属于宋、辽、金者,亦不多见。唯一现存属于金代建筑的芦沟桥,却特别以狮子雕刻为装饰物而驰名,桥在北京广安门外,全属石建,所附装饰雕刻除桥两头雕有镇水石兽以外,主要是桥上栏柱顶端雕出形态各不相同的大小狮子,有的独自蹲坐,有的双双偎倚,还有的正抚弄着幼狮耍戏;千姿百态,各具神趣。元代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东方游记中,就曾盛赞芦沟桥的壮观,尤其对桥栏上的狮子雕刻,认为“与精工雕刻的石栏板,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中国的佛教信仰到宋代已进入衰退期。在已往的一些美术史中,宋、辽、金时代的佛教石窟,被认为是极少数的。然而近年在陕北却发现了众多的北宋石窟群,尤其是在佛部尊像中体现着最高果位的罗汉像的大量出现,给宋代佛教雕刻增添了很高的声誉。宋代的罗汉像多以十六、十八以至五百为组群,其中不仅长幼年龄有别,人物面貌、性格不同,而且姿态、形神也迥然各异,出色地体现了宋代艺术世俗化、人性化的特点。如在陕西黄陵、子长两县的石佛寺,主要窟室虽仅一处,但内容却极其丰富。而雕像中最具艺术性、最富现实生活趣味者,莫过于形体较小,又不拘一格的罗汉像了。因此,甚至可以这祥说,这些极富有现实意义,对之令人感到生动、亲切的罗汉雕像,深刻显示了宋代雕塑艺术有超越前人的卓异成就,使宋代佛教雕塑在继北朝、隋唐以后又一次闪烁出光彩。
    与宋代罗汉像同样出色的还有四川大足宝顶山的密教摩崖大龛的雕像群。五十年代后期,四川雕塑工作者塑制的大型组像“收租院”,曾轰动全国,这是新中国雕塑艺术上较出色的佳作。然而这组塑像所以能产生在四川而不产生于其他各省,(因地主庄园各省都有,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也并无二致)固应首先归功于四川雕塑工作者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有没有受到什么外在的启示呢?1973年冬,当著者身临宝顶大佛湾观赏时,才恍然有悟。大沸湾的巨型群像与大邑庄园收租院的新型群塑能否联系在一起?后者是否受到启发?当然有可能只是著者的忖测或臆断,但大佛湾雕像所具有的世俗化的内容和生动多样的艺术形式,特别象牧牛道场、地狱变、报恩经变等等故事性的人物活动,生动、多样,富有情节性而没有如一般的佛教造像那样过分拘于程式,从这里很有理由使人设想它能给予四川雕塑工作者在“收租院”的组像创作上以某种启发的。
    中国现代的泥彩塑,包括无锡泥人在内的小型泥塑和石、牙等近于工艺性的雕刻,溯其本源,多是自城市手工艺发展的宋代肇始的。宋代早已有泥塑、木雕、石雕、竹雕、漆雕的专家名工,他们的制作技艺,经过元、明、清各代的继承和发展,到今天,终于形成了我国新的富有民族色彩的各种精雅别致的工艺美术品。
    综上所述,可看出宋代及与它同时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雕塑艺术上,仍是有着显著成就的。无论在陵墓石雕、砖雕和佛教石窟雕像方面,都真实地体现出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特征和艺术水平。在整个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由唐以后发生的、并一直持续到明清的朴实、平易,着眼于生活描写和人情趣味的现实精神,是在宋代开始并肯定下来的。而这正是宋代雕塑在这个漫长而丰富的艺术史上的恰当地位。
    在中国美术史,十二、十三世纪正是绘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相形之下,雕塑艺术在这二历史阶段,却显得有些黯然,尤其与以前的汉唐盛世相对比,宋代(包括辽,金)虽在造形上大有逊色,但从艺术应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一角度来说,宋代雕塑在趋向于世俗化、进一步反映现实方面,却有其创新之处。它不仅丰富了中国雕塑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为元、明、清的雕塑艺术开拓了更加走向世俗,更加与生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上一篇:第八章--第一节
下一篇:第七章--第五节


相关新闻

第七章--第一节

佚名

 

第七章--第二节

佚名

 

第七章--第三节

佚名

 

第七章--第四节

佚名

 

第七章--第五节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