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六节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名称:敦煌六八窟菩萨 标号:317 名称:敦煌三八窟中窟供养菩萨 标号:318 名称:敦煌一五九窟菩萨 标号:320 名称:敦煌一五零窟供养菩萨 标号:321 名称:敦煌四五窟迦叶弟子 标号:322 名称:敦煌四六窟天王 标号:323 名称:敦煌三二二窟天王 标号:324 名称:敦煌一九四窟金刚力士 标号:325 名称:敦煌一五八窟佛涅盘像和弟子像 标号:326 名称:龙门敬善寺“优填王”像 标号:333 名称:龙门摩崖三佛之一 标号:334 名称:龙门万佛洞伎乐 标号:335 名称:龙门惠简洞菩萨 标号:336 名称:龙门老龙洞龛像 标号:337 名称:龙门[破洞]三佛龛 标号:338 名称:龙门极南洞菩萨 标号:339 名称:龙门极南洞神王 标号:340 名称:龙门极南洞力士 标号:341 名称:龙门奉先寺大佛 标号:342 名称:龙门奉先寺大佛 标号:343 名称:龙门奉先寺菩萨头部 标号:344 名称:龙门奉先寺天王力士 标号:345 名称:龙门供养人浮雕 标号:346 名称:龙门看经洞罗汉 标号:347 名称:龙门供养人浮雕 标号:348 名称:麟游石佛崖天王像龛雕刻设计轮廓 标号:361 名称:河北宣雾山龛群 标号:364 名称:河北宣雾山涅盘雕像 标号:365 名称:乐山龙泓寺石雕净土变 标号:390 名称:广西桂林西山龙头峰三像龛 标号:392 名称:广西桂林叠彩山风洞龛像 标号:393 名称:敦煌九九窟五代天王 标号:397 名称:敦煌九九窟五代菩萨 标号:398 名称:敦煌二六一窟菩萨 标号:399 名称:河北曲阳乐人 标号:406 名称:娄岩寺石雕菩萨残躯 标号:414 名称:六骏浮雕“特勒骠” 标号:428 名称:六骏浮雕“飒露紫” 标号:429 名称:六骏浮雕“什伐赤” 标号:430 名称:建陵翼马 标号:447 名称:建陵瑞兽 标号:448 名称:端陵翼马 标号:449 名称:建陵侍臣 标号:450 名称:前蜀王建雕像 标号:451 名称:李盛夫妇墓陶灶 标号:454 名称:李盛夫妇墓俑 标号:455 名称:李盛夫妇墓石狮 标号:456 名称:阿拉伯商人 标号:476 名称:残坐俑 标号:478 名称:487_乐唱俑_x.jpg 标号:487 名称:弹唱俑 标号:489 名称:俳优俑 标号:490 名称:俳优俑 标号:491 名称:俳优俑 标号:492 名称:俳优俑 标号:493 名称:俳优俑 标号:494 名称:俳优俑 标号:495 名称:俳优俑头部 标号:496 名称:俳优俑头部 标号:497 名称:铠马 标号:498 名称:骑俑 标号:499 名称:骑俑 标号:500 名称:骑俑 标号:501 名称:奔马 标号:508 名称:洛阳出土踢腿马 标号:511 名称:立驼 标号:514 名称:南唐女俑 标号:518 名称:大雁塔西门楣 标号:521 名称:大雁塔南门楣 标号:522 名称:大雁塔门框线刻 标号:523 名称:大雁塔门框线刻(细部) 标号:524 名称:河南安阳修德寺塔 标号:526 名称:江苏南京西霞山舍利塔浮雕 标号:544 名称:鸾凤镜 标号:545 名称:鸾凤镜 标号:546 名称:鸾凤镜 标号:547 名称:被中香薰炉 标号:549 第六章--第六节 第六节 唐代雕塑名家杨惠之和其他著名匠师以及五代十国的雕塑匠师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留名的大雕塑家杨惠之,不仅是唐代著名的雕塑能手,也是最有成就的匠师之一。但他所以能名垂史册,正和东晋雕塑家戴逵、戴颐父子同样,仍是由于兼长绘画的原因。据记载,杨的创作活动是在盛唐时代开元、天宝间(八世纪前期)。原是和当代名画家吴道子同习绘画,因吴名独显,杨不甘居人下,愤而改习雕塑,并从绘画的基础上,发展了彩塑艺术。结果得到与吴道子比美的地位,并且有“塑圣”的称号。在当代就已荣获“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因吴、杨两人最初都曾学南朝名画家张僧繇的画,)的称誉。 由于杨惠之最初是从绘画的基础上改习雕塑,因而发展了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一种新形式“壁塑”。因当时吴道子的壁画誉满长安,洛阳两京,杨惠之为了和他竞争,必须另创奇迹,所以才在墙壁上塑出了与壁画形式相似,但又具有体积的壁塑。①据记载,杨所塑山水园林,因有立体的形体,比之平面的壁画更有真实感,所以也更为动人。 根据画史,杨惠之曾在洛阳广爱寺塑有楞迦山景及罗汉群像,取得很大的成功,受到群众的喜爱。到唐末黄巢起义,在群情激愤下,两京寺观和统治者的宫殿建筑同被捣毁,惟独广爱寺塑壁得到保存。这说明人民群众对这一艺术作品的重视。 杨惠之还以雕塑人物肖像见长。据称,他曾为当时誉满京城的名优人刘杯 ① 中国古代雕塑中的壁塑(或称塑壁),画史中多认为是杨惠之与吴道子竞争中所创始。但根据近年考古发现,早在麦积山北朝或者更早些的石窟中就有了这种性质的制作.说明这一雕塑形式或非创自杨氏,很可能是与东晋雕塑家也兼长绘画的戴逵有关(?)亭雕塑肖像,像成后,特面壁置于通衢,一时京城中人过此者,多能从肖像的背影中呼出姓名(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这说明杨的高超艺术以及对人物肖像塑作的逼真,同时也说明他的雕塑创作的群众观点。这种写实的雕塑创作道路,为唐代艺术增添了光彩。虽然杨氏的作品未能遗留下来,但我们从另外的一些唐代雕塑遗产中,如太原天龙山石雕、敦煌莫高窟盛唐泥塑,甚至唐墓葬出土的一些俑人来看,杨惠之雕塑制作决不会低于这类遗物。而上述这些雕塑作品的成就,已是很惊人的了。 据记载,杨惠之的作品,在当时遍于南北各地。除前已举出的作品外,尚有长安太华观玉皇大帝塑像,临潼福严寺山水塑壁、凤翔东天柱寺维摩居士塑像和洛阳北邙山老君像以及开封大相国寺释迦佛及维摩塑像等,另外还有江苏昆山慧聚寺的毗沙门天王和侍女塑像。所有以上这些作品,到十一世纪的北宋时代,尚多数保存,并为很多文人名士所题咏称道。如宋王谠《唐语林》谓洛阳北邙山玄元观南有老君庙,“殿台高敞,下瞰伊洛,神仙塑像,皆开元中杨惠之所制,世称奇巧”①。又昆山慧聚寺天王和侍女塑像,曾受到宋龙图阁学士徐林的称赏,并为之作记,誉为塑品中的杰作。又唐人王洮《慧聚寺天王堂已》也有“塑状若耸,帆然柱空”(《全唐文》)的称誉。而凤翔天柱寺的维摩象,曾得到北宋文人苏东坡的赞颂,有“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惜未死无增亏”的诗句。②可以想见其刻划维摩诘病容的真实和感人之深了。 杨惠之不仅是长于雕塑创作,并从创作实践中总结为雕塑理论,著为《塑决》一卷,流传于当时。这应为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唯一的雕塑理论著述,可惜到今天早已散失无存了。 杨惠之在进行雕塑创作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他最初学习的绘画。唐人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对于杨惠之所画长安千福寺东塔院的涅磐变和鬼神图等壁画,都曾评为“精妙绝伦”的制作。 关于塑圣杨惠之的历史,史籍记载不多。但由于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雕塑名家,因而近人往往将一些较好的雕塑遗作,附会为出自杨手。如苏州角直保圣寺的罗汉像和山水塑壁,即曾有人说成是出自杨惠之之手,并且吸引了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远道来苏观赏名作,归国后著为《塑壁残影》一书,认为可能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而经后人修补者。今寺宇塑壁已全毁,解放前后,就残留的罗汉像数尊另行安置在一所新建的殿堂中。最近著者也曾专程前往观赏,所见已面目全非,旧有较好的塑像已不知下落,就现能见到的塑像的造型风格推断,并与国内其他各地的罗汉像,如著名的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和洞庭东山紫金庵罗汉塑像相比较,角直保圣寺罗汉塑像应为宋塑而非唐代作品,即旧图片中见到的原作,想已在搬迁中重加修补改装早时不存在也未可知。 与杨惠之同时代成名的唐代雕塑家,据《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有吴道子的门人张爱儿(原名张仙乔,也是以绘画雕塑兼长的)、王耐儿、刘意儿、李岫、程进、韩伯通、陈永成、张宏廖等,还有以塑敬爱寺佛、菩萨像得名的张巧儿(张寿)、宋朝、张智藏、刘爽利、赵弘质、窦弘果等。①另外,比他们较早的有武则天时代的张阿乾、廖元立、毛婆罗、李正、王兼亮、宋法智、吴智敏等。张、廖长于铸造铜像,其它也各有专长。又上述张爱儿、王耐儿、兼长石雕,李岫,韩伯通则长于塑造人物肖像,因而得以“相匠”称。据称,李岫曾为文惠太子塑像,得到“神态如生”的好评,韩伯通为著名的和尚道宣塑像,也得到很高的评价。这说明了唐代不仅是佛教雕塑发达,一般的人物塑像也是很盛行的。由于他们都各有所长,所以才能在美术史上留下姓名。又据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有刘意儿者,曾著有《画样》(或《画塑样》)十五卷,这应与杨惠之的《塑诀》,同为中国古代雕塑史上仅有的珍贵著述。 唐代也盛行道教,并且李唐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自称与道教祖师李耳(老子)是一家。当时在长安京城建有太清官,特别请来西域造像名匠元伽儿,用太白山的白玉石雕制玄元老君像,旁雕唐玄宗皇帝作为侍奉。由此元伽儿也成为盛唐时代的雕塑名家。 唐代还有不少的精于妆銮(塑像画彩)的名匠,如王温即被称为妆銮妙手②。还有为洛阳敬爱寺佛菩萨像贴金的李安,也是当时的妆銮名手。所谓妆銮,不仅是塑像着色,还兼有衣饰花纹的配合和描金起线等图案装饰设计,也属于妆銮范围,所以它与绘画有着直接的关系。 ①《历代名画记》卷三:“敬爱寺佛殿内菩提树下弥勒菩萨塑像,麟德二年(公元662年),由王玄策出示西域所图菩萨像为样,巧儿张寿、宋朝塑,王玄策指挥,李安贴金,东间弥勒像,张智藏塑,陈永承成.西间弥勒像,窦弘果塑.上三处佛光及化生等,并是刘爽作.殿中门西神王窦弘果塑,门东神王赵云质塑,今谓之圣神也.此一殿功德,并妙选巧工,各骋奇思.庄严华丽,天下共推”。 ②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汴京大相国寺有十绝,匠人王温所妆圣容,金粉肉色,并山门下善神一对,为一绝。 此外,唐代以雕塑、铜铸或石雕著称的还有刘九郎和山西的安生。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塑作门第六: “刘九郎、王温、杨惠之并列,评为神品。九郎所塑鬼子母,妙传远近”。又《山西通志》:“文殊寺唐僧法云,建殿堂拟塑圣像,有塑士安生不知何来。请言圣容,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相与恳祷,求见圣容,七日遂图模塑成。”又唐太子寺在乎遥县,寺中净饭王太子像,气韵如生,世传安生所造。唐武宗毁佛时,此像藏于坎崖间幸得留存。 另据《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陕西考古报导,曾在勘查唐陵工作中,发现有几处雕刻匠工的题名,如在献陵石虎座上刻有“武德十年九月十一日石匠汤小二记”,又在乾陵隧道填石上刻有石匠焦才、常贵、常惠、常则、高便文、贺恽只、王积、左亭增等名字。 所有以上列举包括杨惠之在内的这些名工巧匠,虽然他们的名字不可能与现尚遗存的唐代优秀作品连在一起,但我们今天所能欣赏到的一些属于盛唐时代的雕塑中,有的也可能出自他们之手。 五代十国的雕塑匠师、幸得以留名的也有多人。如前蜀时塑造大圣慈寺炽盛光佛和华岩阁释迦立像的许侯和塑造圣兴寺天王像和九曜二十八宿像的雍中本,后蜀时塑造彭山洞明观道教像的程承辨以及妆銮名手杨元真等人,都可称为一代名匠。当然不仅是四川一地有此类人材,其他各地也必然很多,只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往往对于这类出身于民间的工匠不予重视,属于文人著作的美术史料中,也少有记述。因而在中国古代雕塑中,雕工姓氏有很多的时代或地区都被埋没了。 (附注)关于唐代雕塑家的文献资料,以上论述不多,及至1982年年终,雕塑史书稿完成时,有幸收到《美术论集》第一辑,其中刊有雕塑史论家王靖宪写的《唐代雕塑家辑略》一文,对有史料可考的唐代雕塑家都无遗漏地加以考证注释.正可作为本节的补充材料。(《美术论集》第一辑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 上一篇:第六章--第七节 下一篇:第六章--第五节 相关新闻 第六章--第一节 佚名 第六章--第二节 佚名 第六章--第三节(上) 佚名 第六章--第三节(下) 佚名 第六章--第四节 佚名 第六章--第五节 佚名 第六章--第七节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